降息,幾乎是2019年全球央行的關鍵詞。美聯儲已經開始降息進程,市場甚至預期美聯儲會在兩年之內至少再降息100個基點;歐洲央行很可能在9月份開始重啟降息甚至量化寬松的進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央行已經把利率降至歷史最低;降息最為激進的印度央行在今年以來已經降息110個基點;連市場公認經濟相對穩定的泰國,其央行也在近期選擇了降息25個基點。
為什么如此多的央行選擇降息?答案集中在這幾個方面。
第一是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放緩。
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制造業景氣程度的JP摩根全球制造業PMI指數顯示,最新的7月數據為49.3,為2012年以來的最低點,且已連續三個月低于50的榮枯線。從趨勢上來看,全球制造業PMI指數從2018年初以來出現了明顯的下行趨勢,中間沒有出現像樣的反彈,這樣的狀況讓市場感到擔憂。從地域上來看,歐洲是受到最大沖擊的地區之一,由于德國等制造業大國在歐洲經濟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制造業的低迷也對歐洲經濟前景造成了較大的沖擊。
當然,PMI是一個景氣指標,或者說是一個“軟數據”,那么“硬數據”的同步下滑則讓人感受到全球經濟下行的風險并非杞人憂天。
從亞洲部分經濟體的表現來看,貿易數據動輒出現20%的下滑,而其中尤以半導體行業受到的沖擊最為明顯。另一個值得擔憂的數據,是汽車銷量,幾乎所有的研究都顯示,2019年的全球汽車銷售量要低于2018年,而2018年的汽車全球銷量已經出現了歷史上少見的同比下滑,2019年的再度下滑也意味著全球汽車市場很可能進入結構性的疲軟。其中占據全球汽車銷量榜首的中國,幾乎被認為是汽車疲軟的最重要原因。中國的乘用車銷量已經連續13個月出現同比下滑,而這一趨勢似乎在未來一段時間難有逆轉的跡象。
影響全球貨幣政策的第二個原因是通脹的低迷。
從多數經濟體的表現來看,通脹的低迷已經成為一個常態,多數發達經濟體的通脹指標都距離2%的目標甚遠,也沒有看到中期可能出現回升的跡象。在新興市場,惡性通脹也不再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即使如土耳其這樣出現嚴重貨幣貶值的國家,其通脹水平也沒有失控的跡象。印度歷史上動輒出現兩位數的通脹,而現在的通脹水平則大約保持在3%;韓國等經濟體,則幾乎通脹都在1%以下徘徊。
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通脹低迷之外,PPI(生產價格指數)則似乎存在通縮的風險。中國7月PPI同比下降0.3%,轉入負數區間;而原油價格和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幾乎也意味著工業品的通縮很可能伴隨著制造業的萎靡同步出現。
第三,匯率的相對平靜。
長期以來,應對經濟低迷尤其是外部經濟疲軟的一個重要舉措,是讓貨幣貶值,但今年以來,外匯市場的波動率已經創下了數十年以來的最低。換句話說,即使央行希望推動貨幣貶值,但外匯市場卻“不給力”,貨幣貶值幅度小于預期。從這個角度來說,匯率的“懶惰”意味著央行無法使用這一常規武器。
對于很多新興市場的央行來說,動用降息等寬松貨幣政策的掣肘之一,就是匯率的快速貶值,這會加重資本流出的壓力,從而對經濟造成更大的沖擊。但從今年的外匯市場表現來看,新興市場央行似乎沒有了這樣的擔憂,甚至會出現降息之后本幣升值的景象,這樣的一種反常規,也讓很多央行有底氣進行更大力度的降息操作。
然而,即便所有的央行都可以有恃無恐地降息,但降息到底能帶來多大的效果,則是更讓決策者頭疼的問題。如果“去全球化”沒有任何掉頭的跡象,那么央行的不斷降息,似乎只能防止事情的進一步惡化,而非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根源。
全球經濟面臨著進一步下調的風險,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以及經濟問題泛政治化議題的興起,成為全球經濟發展面臨的實質性困難——這些問題并沒有短期解決的可能性,但是當它們開始影響經濟發展的時候,市場自然的反應是貨幣政策應該保持寬松來減少經濟發展遲滯的痛苦。
貨幣政策寬松是否能解決經濟面臨的真實困難?幾乎一致性的答案都是不可能。
如果貨幣能解決一切問題,那么經濟發展就不會面臨現在的諸多困難。頗有些讓人啼笑皆非的是,貨幣政策的操作也告訴我們,利率并沒有理論上的底線,貨幣政策也可以有各種突破的可能,可以想見的是,各國央行面臨經濟困難,會有更多的“創造性”思路,即使這些思路不能從根本上甚至表面上解決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