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交部:中國將用最短時間從碳排放峰值實現碳中和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歐盟將用71年,美國用43年,日本用37年,中國給自己規定的時間只有30年。歐盟、美國、日本所用時間分別是中國的2.4倍,1.4倍和1.2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用最短時間從碳排放峰值實現碳中和,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
2、國際能源署署長:中國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意義重大
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呼吁,各國政府應當為清潔能源技術和相關基礎設施的投資出臺激勵政策。為實現平穩的能源轉型,未來10年內全球對清潔能源的投資額須在當前的基礎上增加2倍。比羅爾特別強調,中國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將對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產生重大意義。
3、IMF:全球債務2020年創226萬億美元紀錄
IMF指出,隨新冠疫情蔓延,2020年全球債務增加了14%,達到創紀錄的226萬億美元,該數值包括公共和非金融私人部門的債務。后者將需要仔細監控,因為過度的私人債務最終可能轉化為更高的公共債務。目前,公共債務規模達到88萬億美元,接近GDP的100%。
4、歐盟領導人或批準應對能源危機的緊急措施
歐盟領導人勢將于下周批準成員國采取緊急措施,緩解眼下這場前所未見的能源危機。根據外媒獲悉的聲明草案顯示,歐盟各國政府首腦可能允許歐盟成員國及歐盟委員會“充分利用”周三發布的工具箱,向家庭和企業提供短期救濟。能源危機將是10月21-22日歐盟峰會的重要議題。根據聲明草案,領導人還將呼吁研究中長期措施,以“緩解過度的價格波動”,提高歐盟能源韌性并確保成功向綠色經濟轉型。
5、美國9月PPI同比上漲8.6%,連續6個月創紀錄
當地時間10月14日,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由于供應鏈短缺持續推高成本,9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8.6%,高于8月份8.3%的漲幅,連續6個月創下紀錄。9月份商品價格上漲0.5%,低于經濟學家預測的0.6%,低于8月份0.7%的漲幅。根據報告,9月價格增長的近80%是由于最終商品需求價格上漲1.3%,為自5月以來相關指數的最大漲幅;40%的增長是由于最終能源需求的價格上漲了2.8%。
6、美官員稱供應鏈危機或將持續數年
美國交通部長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表示,我們目前面臨的一些供應鏈問題可能會持續“數年”。供應鏈危機持續數年并不是第一次被提出,在最近的采訪中,布蒂吉格表示“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復雜局面”,政府正在與港口運營商、工會和私營公司舉行線上“圓桌會議”。盡管如此,他上周四告訴MSNBC,“挑戰”還將繼續,不僅“會持續一兩年,而且會持續很長時間”。
7、德國經濟部:原材料短缺將進一步拖累經濟
德國經濟部周四表示,德國政府預計原材料瓶頸將繼續拖累工業,但得益于服務業的增長,該國經濟產出在第三季度仍可能顯著增長。除了正在面臨的疫情之外,目前的交付瓶頸對于經濟進一步發展構成最大風險。經濟部在月度報告中說,第三季度GDP應該有明顯的增長。然而,該部預計增長將在今年年底停滯,預計通脹在明年之前不會緩解。
8、研究機構下調德國2021年GDP增長預期
德國主要研究機構下調對德國2021年經濟增長的聯合預期,因供應緊張局面推遲了這個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的復蘇。德國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預期從之前的3.7%下調至2.4%,反映出投入的持續短缺、航運能力不足、以及近期能源成本飆升威脅全球經濟復蘇。2022年德國GDP增長預期從3.9%上調至4.8%。
9、普京:到2035年 俄羅斯液化天然氣產量預計將增加到每年1.4億噸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13日舉行的“俄羅斯能源周”國際論壇全體會議上提到,天然氣作為最環保的過渡燃料,未來作用將會增大。到2035年,俄羅斯液化天然氣產量預計將增加到每年1.4億噸,占據(全球)這一市場的20%。
10、歐盟提倡禁止開發北極圈油氣資源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13日公布了有關北極圈的歐盟新戰略,提出為應對全球變暖,不在北極圈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還提倡構建旨在停止購買北極圈開發和產出化石燃料的多邊法律框架。
11、沙特石油部長: 預計到今年年底油市將取得平衡
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周四表示:OPEC+必須考慮在2022年實現石油(供需)平衡;我們作為能源市場的所謂管理者,做得非常出色,天然氣市場、煤炭市場和其他能源市場也需要一個管理者。當前形勢告訴我們,應當要復刻OPEC的工作。
12、央行行長易綱:中國通脹總體溫和
10月13日,二十國集團(G20)主席國意大利在美國華盛頓主持召開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會議認為全球經濟持續復蘇,但復蘇勢頭分化明顯,新冠疫情相關的下行風險突出。各方重申將采取所有政策工具應對疫情沖擊,同意在維護金融穩定、保持長期財政可持續、防范溢出效應的基礎上,繼續支持經濟復蘇,避免過早退出支持性的政策措施。央行行長易綱在會上介紹了中國近期經濟金融形勢,表示中國通脹總體溫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將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13、中國9月CPI同比上漲0.7%
2021年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7%。其中,城市上漲0.8%,農村上漲0.2%;食品價格下降5.2%,非食品價格上漲2.0%;消費品價格上漲0.2%,服務價格上漲1.4%。1—9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0.6%。
14、中國9月PPI同比上漲10.7%
2021年9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0.7%,環比上漲1.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4.3%,環比上漲1.1%。1—9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6.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9.3%。
15、PPI同比增速創紀錄破10%
10月14日,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數據顯示,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增速突破10%,創有記錄以來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受豬肉價格繼續下降主要影響,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PPI剪刀差繼續走擴,也創下了新的紀錄。
16、統計局:9月份工業品價格漲幅繼續擴大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9月份,受煤炭和部分高耗能行業產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工業品價格漲幅繼續擴大。從環比看,PPI上漲1.2%,漲幅比上月擴大0.5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5%,漲幅擴大0.6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持平。受需求旺盛疊加供應持續偏緊影響,煤炭加工業價格上漲18.9%,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價格上漲12.1%,合計影響PPI上漲約0.50個百分點。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受限,價格上漲較多,其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上漲2.9%,水泥等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價格上漲2.9%,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價格上漲2.0%,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價格上漲1.8%,合計影響PPI上漲約0.57個百分點。另外,進口天然氣價格上漲等因素推動國內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價格上漲2.5%,國際鐵礦石價格下降等因素帶動國內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價格下降8.7%。
17、天然氣價格飆升帶動歐洲電企向煤炭轉變
隨著歐洲天然氣批發價格飆升,促使更多電企轉向碳排放更高的燃煤發電,這與歐洲地區積極脫碳的氣候目標相違背。盡管近幾個月歐洲煤炭價格也在大幅上漲,但漲幅遠不及天然氣,使得短期內邊際成本上升,進而轉向燃煤發電。
18、波羅的海指數擴大跌幅
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周四下跌144點或2.8%,至5062點,為連續第五個交易日錄得下跌,續刷兩周新低。海岬型船運價指數下跌526點或5.9%,至8462點,為9月28日以來新低,日均獲利下跌4359美元至70181美元。巴拿馬型船運價指數上漲65點或1.6%,至4023點,為連續第四個交易日上漲,日均獲利增加580美元至36204美元。超靈便型船運價指數上漲40點,至3542點,續刷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