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關總署:今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2%
海關總署7日發布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3.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5%,環比增長11.4%,比2019年同期增長29.6%。今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5.3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超過去年全年的32.16萬億元水平,比2019年同期增長24%。其中,出口19.58萬億元,同比增長21.8%,比2019年同期增長25.8%;進口15.81萬億元,同比增長22.2%,比2019年同期增長21.8%;貿易順差3.77萬億元,同比增加20.1%。
2、海關總署:前11個月東盟為我第一大貿易伙伴
前11個月,東盟為我第一大貿易伙伴,我與東盟貿易總值5.11萬億元,增長20.6%,占我外貿總值的14.4%。其中,對東盟出口2.81萬億元,增長18.9%;自東盟進口2.3萬億元,增長22.8%;對東盟貿易順差5094.7億元,增加3.8%。歐盟為我第二大貿易伙伴,與歐盟貿易總值為4.84萬億元,增長20%,占13.7%。其中,對歐盟出口3.01萬億元,增長23.9%;自歐盟進口1.83萬億元,增長14.2%;對歐盟貿易順差1.18萬億元,增加42.5%。美國為我第三大貿易伙伴,中美貿易總值為4.41萬億元,增長21.1%,占12.5%。其中,對美國出口3.36萬億元,增長19.2%;自美國進口1.05萬億元,增長27.5%;對美貿易順差2.31萬億元,增加15.8%。
3、國家能源局主要負責人主持召開第五次中國—歐佩克高級別對話會
第五次中國—歐佩克高級別對話會12月3日以視頻形式召開。會議由中國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和歐佩克秘書長巴爾金都共同主持。與會代表圍繞全球能源市場短期、中期和長期展望、中國能源發展規劃、歐佩克合作宣言在穩定石油市場方面的支撐作用、歐佩克合作憲章發展、中國油氣企業轉型與能源安全以及中國—歐佩克能源合作等議題進行了交流。
4、歐盟千億全球基建計劃存多重障礙
歐盟委員會近日批準了對外基建投資計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把該計劃作為歐盟未來的主要對外經濟政策之一。分析人士稱,近期發達經濟體接連推出大規模對外投資政策,但由于內部資金籌措短板和推行時點過遲,效力可能有限。
5、IMF:考慮下調對歐元區的增長預測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可能即將下調對歐元區的增長預測,因為針對奧密克戎毒株和持續走高的通脹的擔憂在積聚。IMF此前預計歐元區經濟在2022年將增長4.3%,但表示可能會有“適度的修正”。
6、歐元區三季度GDP增長超預期
周二, 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第三季度季調后GDP年率終值為3.9%,預期3.7%,前值3.7%。歐盟統計局表示,產出仍比2019年底水平低0.3%。而且,新冠確診人數的再次激增正威脅著經濟復蘇。奧地利和斯洛伐克再次實施防疫封鎖,而供應鏈中斷正在阻礙該地區的經濟增長。
7、歐洲央行也不得不關“水龍頭”了?
歐洲央行理事會成員越來越一致認為,增加每月的購債規模只會進一步推高通脹,不會帶來什么額外的好處。歐洲央行的大規模刺激計劃可能要被面臨的各種阻力暫時“喊停”了。過去兩年,歐洲央行購買了超過2.1萬億歐元的債券,以將借貸成本保持在低位。
8、機構評美國10月貿易帳數據
美國10月份貿易逆差自7月份以來首次收窄,反映出出口大幅增長,表明外國對商品的需求正在上升。美國商務部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從9月份修正后的814億美元縮小17%,至671億美元。
9、前美國財長薩默斯:美國未來兩年衰退幾率達四成
前美國財長薩默斯表示,通脹已變得根深蒂固,降低了美聯儲能夠在不導致經濟衰退的情況下遏制物價上漲的可能性。預計,未來24個月有30%至40%的可能性會出現經濟衰退。軟著陸(即收緊貨幣政策不會嚴重遏制經濟增長)的可能性在20%到25%之間。在快速增長、通脹的經濟環境中,實現軟著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10、美經濟學家預計美國高通脹將持續到2023年
美國全國商業經濟協會6日發布的經濟學家調查顯示,受需求強勁、薪資上漲、供應鏈瓶頸等諸多因素影響,美國高通脹將至少持續到2023年。調查還顯示,經濟學家平均預計今年全年美國經濟將增長5.5%,明年經濟增速將放緩至3.9%。超過一半的受訪經濟學家預計明年年底將實現充分就業。
11、投入成本大增威脅印度經濟復蘇前景
對于印度企業家來說,現階段企業投入成本的不斷增加成為最需要關注的事項。在疫情防控措施放松和國內外需求不斷增長的刺激下,印度制造業目前正處于加速擴張的態勢。12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11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進一步擴張至57.6,為近10個月的最高水平。9月份這一數據為55.9。這也是這一數據連續第5個月處于50上方。但與此同時,由于燃料、原材料和運輸成本的上漲,印度企業投入成本也相應地處于不斷上漲階段,并已經成為印度企業家普遍擔心的問題所在。
12、花旗:大宗商品表現出眾的時代將結束
認為大宗商品將不會有新的超級周期,預計未來兩年基本金屬將跑贏能源和大部分大宗商品。“一些分析師認為過去一年半大宗商品的出色表現將持續,推動一個將會持續一段時間的新超級周期。我們不同意這一觀點,”Ed Morse等花旗分析師在電郵報告中表示。預計從明年一季度末開始能源成本將“大幅”下降,下半年農產品價格將下跌這些趨勢將“對整體通脹和CPI產生切實影響”。受碳中和影響,工業金屬——特別是鋁和銅——可能在短期或中期向好。
13、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能擴張達1460億美元
據Gartner數據,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能擴張計劃投入的金額達1460億美元,相較疫情爆發前高出了50%,更是2016年的2倍。
14、美國汽油和天然氣價格出現下降
當地時間12月7日,美國普通汽油的平均價格跌至每加侖3.35美元,雖仍高于一年前的每加侖2.16美元,但為七周以來的最低點。而在過去兩個月,美國天然氣期貨價格幾乎減半。天然氣價格在當地時間12月6日暴跌了超過11%,達到2019年1月以來的最低點。分析認為,如果能源價格持續下降,可能會減輕美國經濟的通脹壓力,并激發消費者信心。
15、豐田11月在華新車銷量同比下滑3%
豐田汽車公司6日公布的11月在華新車銷量為17.22萬輛,較上年同期減少3.1%,降幅較上月大幅收縮。另一方面,本田與日產汽車公司銷量持續大幅下滑,本田銷量下滑20.2%至13.6685萬輛,降幅大于上月;日產也下滑27%至11.4073萬輛。
16、乘聯會:初步統計11月乘用車零售183.5萬輛
據乘聯會7日消息,11月22-30日,乘用車批發107.1萬輛,同比去年同期增長10%,環比上周增長142.9%,較上月同期增長15%。零售89.2萬輛,同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4%,環比上周增長159.0%,較上月同期增長34%。初步統計,11月1-30日,乘用車批發214.8萬輛,同比下降5%,環比上月增長9%;乘用車零售183.5萬輛,同比下降12%,環比上月增長7%。
17、中汽協:前十家客車企業共銷售35.12萬輛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21年1-10月,客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依次為:江鈴股份、上汽大通、長安汽車、北汽福田、宇通客車、南京依維柯、金龍聯合、廈門金旅、東風公司和華晨雷諾。與上年同期相比,金龍聯合銷量略降,其他企業保持較快增長,東風公司增速更為顯著。2021年1-10月,上述十家企業共銷售35.12萬輛,占客車銷售總量的87.62%。
18、BDI指數連升第九日
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周二連續第九日走高,因各類型船運費率悉數上升。波羅的海整體干散貨運價指數上漲117點或3.62%,至3352點,為11月1日以來最高。海岬型船運價指數上漲284點,或6%,至10月26日以來最高的4983點。海岬型船日均獲利上漲2354美元,至41324美元。巴拿馬型船運價指數上漲41點,或1.3%,至逾一個月來最高的3253點。巴拿馬型船日均獲利上漲371美元,至29275美元。超靈便型船運價指數上漲36點,至2488點,為11月4日以來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