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經是一個貿易大國,但還不是貿易強國。創新動力不足,是制約我國對外貿易和出口企業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外貿增長方式轉變的最大障礙。出口企業在創新道路上面臨著市場條件、貿易方式、市場機制以及跨國公司的專利壁壘等多方面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環境的保障。
我國年進出口總額超過1.7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已經是一個貿易大國。然而,我國對外貿易大而不強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實現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緩解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環境等突出問題,增強我國核心競爭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真正的貿易強國,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要求和部署,把創新作為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核心。
創新動力不足制約外貿增長方式轉變
為了加快向貿易強國轉變,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科技興貿戰略,著力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經過努力,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實現了快速增長,“十五”期間年均增長43%左右,2006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28 14.9億美元,對出口的貢獻率超過30%。
然而,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還存在諸多問題:第一,雖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絕對數額有所提高,但技術含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出口產品主要為零部件和附件,主體產品較少,出口產品的生產仍未擺脫勞動和資本密集的生產方式。第二,“外資為主導,加工貿易為主要方式”的格局明顯。在貨物出口中,加工貿易所占比例超過50%;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商投資企業所占比例超過90%,國有大中型企業所占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第三,大部分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僅占其銷售收入的0.71%,九成以上的企業沒有專利,設備投資的60%以上依靠進口,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
多方面因素導致出口企業創新乏力
導致出口企業創新乏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市場條件為低價產品大量出口提供了可能。長期以來,我國的出口產品主要靠低價贏得市場。目前,我國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等基本生產要素的供應依舊充足,全球市場對于低檔商品的需求仍然旺盛。這種供需條件在使得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得以延續的同時,也影響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貿易方式問題使企業對國外技術依賴嚴重。從統計數據看,我國出口總額的5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8 0%是通過加工貿易實現的。在加工貿易中,企業只負責部分生產裝配環節,不參與研發和營銷,在原材料供應、工藝 流程 和產品輸出方面都依賴于外部因素。這種兩頭在外的貿易方式,削弱了企業創新的原動力。
市場機制不完善制約企業創新。目前,我國現代企業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健全,競爭過度和競爭不足現象并存,政府在對企業的管理及服務中缺位和越位現象并存,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還不完善、氛圍還不濃厚,科技與生產相脫節的狀況依然存在,鼓勵創新的金融體制尚未形成。這些方面的問題,對企業創新形成了制約。
跨國公司的專利網成為阻礙企業創新的壁壘??鐕究刂屏巳?0%左右的尖端技術和近30%的國際技術轉移??鐕緦@W的存在,對我國企業創新構成了障礙。
努力激發出口企業創新活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但推動創新是全社會的事。解決出口企業在創新道路上面臨的問題,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環境的保障。特別是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創新的政策和制度,是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提高創新活動成功率的必要條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在為出口企業自主創新提供政策支持和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方面應該發揮更大作用。
營造創新環境,為出口企業創新鋪路。營造創新環境,主要是完善市場環境,使市場在激勵企業創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首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通行證,是企業創新與發展的助推器。目前,我國企業在創新方面的主要顧慮之一就是創新成果被模仿和假冒,無法得到應有回報。因此,應強化知識產權立法和執法,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的宣傳教育,指導企業制定知識產權戰略,從而激勵企業進行創新。其次,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公平的市場環境是激勵企業創新的重要條件。而公平的市場環境的形成,有賴于政府職能的準確定位。政府應進一步轉變職能,減少由于過度行政干預造成的市場扭曲,并在市場失靈以及事關國計民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問題上進行統籌協調。第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機制。美國硅谷60%至75%的企業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或老師創辦的,產學研結合成就了硅谷的輝煌。在過去的20年中,我國申請專利達300余萬項,但由于科研與市場脫節,實際轉化率不足20%。只有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科研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優勢,才能更有效地促進高科技出口產業的發展。
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通過明確產業優先發展次序,使有限的資源流向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從而達到開發目標國市場、增強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動態比較優勢等多重目的。日本是最早制定戰略性貿易政策并取得成功的國家。隨著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國家制定了戰略性貿易政策。高新技術產業由于具有較強的外部經濟性和廣闊的市場前景,成為當前最具有戰略特征的產業。我國外貿政策長期以鼓勵創匯為目標,對高新技術出口產業的重視和扶植遠遠不夠。應把高新技術產業放在優先扶植和發展的位置,努力培育一批在國際市場占有較大份額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出口產品。在進口方面,可以采取非關稅壁壘的形式,實施技術標準戰略,構建本國的標準體系,加強認證認可,并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在出口方面,可以在世貿組織規則框架內,增加對高新技術出口企業的科研補貼和 出口退稅 。同時,在財政、金融等方面對高科技產業進行扶持。
構建以推動創新為核心的貿易促進網絡,幫助企業了解國際市場和規則、捕捉商機,并采取有效手段規避風險;完善出口信貸和出口信用保險體系,為出口企業創新和開發國際市場提供經濟支持;提供以信息、 培訓 、法律、知識產權代理為主的專業化服務,培養跨國企業。知識產權服務的專業化是促進企業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通過與專業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合作,可以比較全面地掌握相關領域的知識產權信息,制定合理的知識產權戰略,從而繞過跨國公司設置的專利網,并在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更為及時和有效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