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和尼爾森公司今日聯袂發布了中國消費者信心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四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自三季度后繼續下降(100),比三季度回落4點,但高于全球平均指數(90).
調查認為,雖然大多數消費者對于收入和就業的預期仍保持樂觀,但消費者即期消費意愿明顯下降,尤其是對食品價格快速上漲的擔憂、居高不下的房價以及利率的持續上調等因素,都一定程度上了抑制了消費意愿。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CPI年均在5%以上,其中1988年達18.8%,1994年為24.1%,而2010年最高月份也僅為5.1%。當前的通脹并非“緊缺”經濟,主要是鮮菜、鮮果拉動較大。尼爾森公司大中華區總裁馬祺Mitch Barns 也表示,消費者通脹預期上升對于消費者信心水平和他們對于消費的看法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從數據看,其對消費行為和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造成的實際影響甚微。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的觀點更為激進:“自1996年以后,中國就沒有內在的通脹壓力,不存在結構性通脹,只有結構性價格波動,這是價格機制運行正常的表現。”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則認為,當前通貨膨脹仍在可控范圍內,不必過分擔憂。目前看房地產泡沫的危險性更大,而且尚無得力措施從根本上抑制房地產投機沖動。
調查認為,雖然大多數消費者對于收入和就業的預期仍保持樂觀,但消費者即期消費意愿明顯下降,尤其是對食品價格快速上漲的擔憂、居高不下的房價以及利率的持續上調等因素,都一定程度上了抑制了消費意愿。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CPI年均在5%以上,其中1988年達18.8%,1994年為24.1%,而2010年最高月份也僅為5.1%。當前的通脹并非“緊缺”經濟,主要是鮮菜、鮮果拉動較大。尼爾森公司大中華區總裁馬祺Mitch Barns 也表示,消費者通脹預期上升對于消費者信心水平和他們對于消費的看法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從數據看,其對消費行為和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造成的實際影響甚微。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的觀點更為激進:“自1996年以后,中國就沒有內在的通脹壓力,不存在結構性通脹,只有結構性價格波動,這是價格機制運行正常的表現。”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則認為,當前通貨膨脹仍在可控范圍內,不必過分擔憂。目前看房地產泡沫的危險性更大,而且尚無得力措施從根本上抑制房地產投機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