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23日在此間舉行的中國經濟發展論壇上表示,中國經濟有望在未來20年繼續保持較高增速,可望達到8%以上。
屆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有望達到美國的2倍,即使按照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也有望與美國經濟持平。
林毅夫說,按2008年的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人均收入約相當于美國的21%,類似的比值,發生在1951年的日本、1977年的韓國以及1975年的中國臺灣身上。
而上述提到的國家和地區都在接下來的20年內迎來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51至1971年之間,日本的經濟增速達到9.2%,韓國在1977至1997年間的平均增速為7.6%,而中國臺灣地區在1975至1995年間的平均增速則達到8.3%。
林毅夫認為,中國和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之間仍然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和技術差距,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的后發優勢所在,而中國大陸在30多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政策與日本、韓國、中國臺灣是十分相似的。
屆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人均收入將達到美國的一半左右。
不過,中國對于發達國家的外貿順差將在未來出現不可避免的下降,中國的經濟將由外需主導逐步轉向內需唱戲,這對中國來說,挑戰不小。
林毅夫提醒說,當大多數人都在說需要提高內需的時候,還要小心處理消費和投資的關系,因為后者對于工業的改造升級、發展綠色經濟等至關重要。
收入分配不公也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挑戰之一。林毅夫沿用他多年來的說法,稱“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中國需要有實質性的改革動作。
屆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有望達到美國的2倍,即使按照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也有望與美國經濟持平。
林毅夫說,按2008年的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人均收入約相當于美國的21%,類似的比值,發生在1951年的日本、1977年的韓國以及1975年的中國臺灣身上。
而上述提到的國家和地區都在接下來的20年內迎來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51至1971年之間,日本的經濟增速達到9.2%,韓國在1977至1997年間的平均增速為7.6%,而中國臺灣地區在1975至1995年間的平均增速則達到8.3%。
林毅夫認為,中國和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之間仍然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和技術差距,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的后發優勢所在,而中國大陸在30多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政策與日本、韓國、中國臺灣是十分相似的。
屆時,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人均收入將達到美國的一半左右。
不過,中國對于發達國家的外貿順差將在未來出現不可避免的下降,中國的經濟將由外需主導逐步轉向內需唱戲,這對中國來說,挑戰不小。
林毅夫提醒說,當大多數人都在說需要提高內需的時候,還要小心處理消費和投資的關系,因為后者對于工業的改造升級、發展綠色經濟等至關重要。
收入分配不公也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挑戰之一。林毅夫沿用他多年來的說法,稱“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中國需要有實質性的改革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