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起市場資金面趨緊
春節(jié)后的兩個月,市場雖然沒有出現(xiàn)很多人預期的那種大漲,但是始終保持了較高的活躍度,并屢次出現(xiàn)沖擊3000點重要關口的舉動。原因之一,即是今年前四個月的央行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巨大,人們因此感到資金并沒有那么緊,市場也獲得了難得的做多動能。
這種“不緊”的局面會持續(xù)下去嗎?
答案有些悲觀。從春節(jié)前開始,央行連續(xù)16周在公開市場進行了累計1.16萬億元的貨幣凈投放,加上公開市場到期資金本來就很大,市場出現(xiàn)了流動性比較充裕的局面,但凈投放在3月4日后戛然而止。之后三周,央行在公開市場均實施了凈回籠,并在兩會結束后立刻上調了存準率至歷史新高20%。上周,更是提前于周三實現(xiàn)了當周的凈回籠,至周四凈回籠已凈回籠1030億元。
即便如此,市場主流觀點仍然認為4月份的流動性會繼續(xù)充裕,因為4月份的央行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更加龐大,超過8000億元。
沒錯,在不考慮央行會完全對沖到期資金的情況下,4月流動性應該不差。但5月、6月呢?據(jù)《投資者報》數(shù)據(jù)研究部測算,從公開市場到期資金的趨勢來看,預計4月流動性仍相對充裕,但5月起情況將變得不太樂觀,流動性的“緊箍咒”將越來越緊。
九調存準率已凍結3萬億資金
銀行體系的“口袋”,從去年年初起便開始收緊。2010年以來,央行已9次上調存準率,凍結的資金近3萬億元。僅今年以來的3次上調,便凍結超過1萬億元。為控制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存準率已上調至20%這一歷史高點。
存準率的持續(xù)上調,每次看來,凍結的資金量并不很大,但累積起來,數(shù)據(jù)驚人,相當于從銀行體系里直接抽血,將直接影響銀行的貨幣再創(chuàng)造,其嚴厲程度不言而喻。
央行所做的,并不僅僅是這些。3月22日,央行發(fā)行了500億元1年期央票,并進行了850億元28天正回購操作,共計回籠1350億元。24日,央行發(fā)行470億元3個月期央票,并發(fā)行300億元正回購協(xié)議,共回籠770億元。而當周公開市場到期資金僅1090億元,至24日已凈回籠1030億元。在此前兩周,央行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590億元。顯而易見,央行緊縮貨幣的決心越來越堅定。
盡管如此,但7天回購利率頻頻走低,在3月上旬一度創(chuàng)出2011年以來最低點。上周,Shibor三項短期利率在21日大漲之后,于22日小幅回落。其中,隔夜利率由21日的1.9242%降至1.9158%,7天利率由2.9600%降至2.8283%,14天利率由3.2593%降至3.2533%。
這顯示市場流動性在當前總體上仍比較充裕。當然,這與此前16周央行持續(xù)在公開市場貨幣凈投放不無關系。2010年11月19日當周至今年3月4日當周,公開市場貨幣凈投放共計1.16萬億元。僅今年一季度便凈投放7550億元。
但是,從中長期來看,情況正好相反。就在上周,當短期利率回落之際,SHIBOR中長期利率繼續(xù)實現(xiàn)上漲。其中,1個月利率由21日的3.9090%升至3.9100%,3個月利率繼續(xù)維持21日的4.2684%,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利率分別由4.4560%、4.5865%和4.6647%升至4.4618%、4.5902%和4.06663%。
這種明顯的“短降長升”特點,一定程度上預示著中期資金面的不容樂觀。
5月起資金面轉緊
短期來看,4月份的資金還會相對寬松,但5月起,這種寬松局面終結的概率極大。
從公開市場到期資金來看,今年一季度超過了1.5萬億元,這大量的到期資金造成了寬松的格局。4月份,央行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再度攀升,至8110億元,為近一年來最高。面對這一天量到期資金,公開市場操作肯定難以完全對沖,即使再一次上調存準率,流動性也不會十分緊張。
但是,這一局面很可能會從5月份起發(fā)生改變。來自央行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呈現(xiàn)前高后低的趨勢。5月到期資金量只有2390億元,遠低于此前4個月份。6月份將回升至4580億元,但7、8月份,到期資金量將再次減小至1000億元左右。
而去年下半年以來,月均貨幣回籠量超過3100億元,同時央行也顯示了要收縮流動性的決心,因此,5月份起要對沖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便變得十分容易。此時,如果存準率還將繼續(xù)上調,假設每兩個月上調一次,按此前每次約凍結3000億元計算,市場流動性會變得非常緊張。
七大券商認為存準率上限在23%左右
今年僅僅過了不到3個月,央行就有1次加息和3次上調存準率。在2011年剩下的時間里,央行是否還會進行更大力度的調控?
《投資者報》對包括中金公司、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和銀河證券在內等20家券商近3個月的研究報告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券商普遍認為,年內存準率還會上調,加息也將繼續(xù)進行。4月將是一個實施緊縮政策的敏感月份,但部分券商認為之后的調控力度和空間會有所縮小。
存準率上調仍未結束
為了回收流動性,控制通脹,大型商業(yè)銀行的存準率已達到20%這一歷史高位。但券商普遍認為,存準率的上調之路仍未結束。
其中,7家券商給出了存準率的上限,它們認為上限在23%左右。這七家券商是:國泰君安、廣發(fā)證券、華泰證券、申銀萬國、東方證券、中信建投以及東北證券,它們在市場上頗具影響力。
申銀萬國的預計值最高。其2月份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從資金回籠的角度看,2011年存準率的上限是23.5%。不過該報告強調,這僅代表諸多假設條件下的上限值,并不表明央行會將存準率提高至此水平。
東方證券認為,盡管存準率再次刷新了歷史高點,但可能遠未到天花板,未來仍有上調空間,上限或許會在23%以上;東北證券最新的銀行研究報告指出,從目前存貸比規(guī)定和銀行經(jīng)營的特點來看,存準率的上限可能會在23%左右;廣發(fā)證券則指出,在保增長的目標下,央行很難將準備金率提至23%以上;華泰證券也認為,就商業(yè)銀行的承受能力而言,23%的存準率是一個臨界值。
相對而言,國泰君安給出的值最低。其在最近一次上調存準率后預計,2011 年法定存準率有可能上調至21%左右。這與目前的水平相比僅差1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多數(shù)券商并沒有給出明確的預測值,從這一角度來看,券商這一市場主體對“貨幣政策調控會到何種程度”也并非十分清晰。
如中金公司2月份預計未來幾個月準備金率還會上調,有常態(tài)化趨勢,在最近一次上調準備金率后指出仍有上調的空間。
在1~3月份各上調一次存準率的情況下,短期內是否還會繼續(xù)上調?不少券商認為,二季度尤其在4月份仍有上調的可能。如申銀萬國明確指出,4月的資金投放難以通過票據(jù)發(fā)行和正回購進行完全對沖,因此4月仍會上調準備金率。
加息集中在上半年
除存款準備金外,是否加息更是備受市場的關注。
在20家券商中,近七成券商預計年內還會繼續(xù)加息,且普遍認為加息的壓力和可能時間主要出現(xiàn)在上半年。中金公司、海通證券、招商證券等券商均認為二季度再度加息的可能性較大。
部分券商的預測給出了更為具體的加息時點。中信證券、華泰證券以及東吳證券均預計加息會發(fā)生在4月份。具體來看,中信證券預計4月份可能加息25個基點;東吳證券認為加息時點可能在二季度的前半期,由于3月CPI可能在5%以上,而這一數(shù)據(jù)會在4月公布,因此4月加息的可能性較大。
同樣,中銀國際預計3月CPI同比增幅將達年內高點,且二季度CPI也難現(xiàn)實質性回落,因此預計央行在1、2季度之交可能會加息25個百分點。中投證券的判斷也基本相同,認為3月份CPI同比創(chuàng)新高的可能性較大,加息將出現(xiàn)在3月末或4月上旬。
調控已至中后期
綜合券商的觀點來看,二季度尤其是4月份將是一個實施緊縮貨幣政策的敏感期。那么,之后的政策會是一個怎樣的趨勢?還會加大調控力度嗎?
一些券商給出了政策走勢的預測,他們認為,調控的力度和空間不會更大。中信證券認為,貨幣政策將是一個前緊后穩(wěn)的態(tài)勢,由于下半年通脹水平將回落,預計貨幣政策將趨穩(wěn)。
平安證券認為,采取更為緊縮的調控手段的必要性在降低,在國內外經(jīng)濟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維持現(xiàn)有調控力度和節(jié)奏,以靜制動是未來一段時間的政策決策傾向。
海通證券預計4月份仍有上調準備金率的可能,但從5月開始市場到期資金量逐步下降,下半年對沖壓力降低,存準率的調整將進入尾聲。
華泰聯(lián)合的觀點也有幾分相似。其研究報告指出,上半年通脹壓力較高,二季度準備金率和利率均有上調的空間。但預計調控已至中后期,緊縮空間有限。
而中投證券、華融證券等券商也指出,4月過后,存準率上調的頻率會放慢。
加息遲緩究竟在為誰讓步
面對通脹,央行再次選擇提高存準率,而非加息。
熟悉西方貨幣理論的人都知道:通脹應該主要依靠利率來進行市場化調節(jié),而非存準率這樣的數(shù)量工具。美聯(lián)儲和歐洲央行極少調整準備金率,提高存準率往往意味著對金融機構的放貸警示,有極其嚴厲的象征意義。
中國貨幣政策調整反其道而行之,9調存準率,3調利率。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通脹情形并不及當下嚴重,但一年期存款利率達到4.14%,而現(xiàn)在一年期存款利率僅為3%。老百姓手中的錢已經(jīng)在2010年2月開始“變毛”,而且通脹率與存款利率缺口還在不斷擴大。
通脹加劇,加息緩步,這與中國金融體系的負債結構有著莫大關系。金融危機過后,歷經(jīng)大規(guī)模信貸擴張和經(jīng)濟刺激計劃,鐵道部等國有部門、各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大型國企成為負債主體,而私營企業(yè)和個人的負債比率明顯下降。低利率實際上是在向這些準國有部門輸送利益。
關鍵問題就是利益分配
中國目前仍處于匯率管制時代,盡管人民幣小幅升值,但是其貨幣定價基本與外界隔絕。中國本輪通脹亦屬于內生性通脹,長期產(chǎn)能過剩,物價全面上漲,只能定義為貨幣超發(fā),央行沒有管住資金閘口。
如果把中國的間接融資體系比作一個存款者、一個資金中介和一個借款者的游戲,其中隱藏的利益關系更易理解。由于儒家文化影響,國人自古喜歡存錢,老百姓成為主要的資金供給者;銀行吸收存款,發(fā)放貸款,是資金中介機構;金融危機后國有部門成為主要借款者。
在這其中,借款者和中介機構都是國有背景,他們都擁有強大的游說能力和政策主導能力。反觀資金供給者雖人數(shù)眾多,但集合起來的聲音卻最弱。借款者希望低成本融資,中介機構不愿放棄既得利益,他們只能將成本轉嫁給存款者,即便通脹上行,也會盡量要求壓低名義利率。
價格變化意味著財富傳導,資金價格變化也意味著利益在上述分配者之間傳導。本輪通脹正將財富從個人和家庭轉移至企業(yè)和國有部門,這是一個逆向再分配過程,從整體上中國再次倒向“國富民窮”。諱言加息,關鍵還是一個利益分配問題,是讓民眾承擔成本,還是由政府承擔,顯然我們的政府當局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
這種選擇無疑非常短視,讓老百姓財富縮水的同時,高房價和惡性通脹將使未來形勢變得極為復雜。但這又是政府的無奈選擇,因為很多準國有部門的經(jīng)營現(xiàn)金流已經(jīng)無法支持其負債,只能依靠通脹來支持,鐵道部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從公開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到,從現(xiàn)金流看,2009年全部經(jīng)營性現(xiàn)金流為1292億,而2011年鐵道部還本付息債券高達1400億元,超過經(jīng)營性現(xiàn)金流。有預計,2010年底鐵道部負債2萬億元,按年利率6%,年利息支出就為1200億元。2010年投資8000億,2011年投資8000億,未來如果進一步借貸,加上利率提高,利息支出還將進一步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貨幣市場利率總體大幅回落
近日,央行發(fā)布的《2011年2月份金融市場運行情況》(下稱《情況》)稱,2月份,貨幣市場交易量較上月有所減少,貨幣市場利率總體大幅回落。
進入2011年以來,央行已經(jīng)連續(xù)三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已經(jīng)達到了20%的歷史高位。但公開市場業(yè)務方面,3月~5月,到期央票規(guī)模高達1.5萬億元,具體來看,3至5月,公開市場到期資金分別為6870億元、6160億元及2390億元。
市場普遍預料,存準率仍然有上調空間。在內外部環(huán)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之下,央行或將采取“觀望”態(tài)度。
具體來看,《情況》稱,2月份,同業(yè)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73%,較1月份下降97個基點;7天品種加權平均利率為3.7%,較1月份下降124個基點。
2月份,銀行間債券市場回購加權利率也呈大幅下降趨勢。《情況》表示,債券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3.02%,較1月份下降127個基點;債券質押式回購7天品種加權平均利率為4.03%,較1月份下降67個基點。
此外,據(jù)央行統(tǒng)計,前兩個月,銀行間債券市場累計發(fā)行債券7056億元,同比下降28.5%。2月份,銀行間債券市場發(fā)行債券3288億元,較上月下降12.7%。
截至2月底,債券市場債券托管量為20.5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托管量為20萬億元,約占債券市場債券托管量的97.6%。
春節(jié)后的兩個月,市場雖然沒有出現(xiàn)很多人預期的那種大漲,但是始終保持了較高的活躍度,并屢次出現(xiàn)沖擊3000點重要關口的舉動。原因之一,即是今年前四個月的央行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巨大,人們因此感到資金并沒有那么緊,市場也獲得了難得的做多動能。
這種“不緊”的局面會持續(xù)下去嗎?
答案有些悲觀。從春節(jié)前開始,央行連續(xù)16周在公開市場進行了累計1.16萬億元的貨幣凈投放,加上公開市場到期資金本來就很大,市場出現(xiàn)了流動性比較充裕的局面,但凈投放在3月4日后戛然而止。之后三周,央行在公開市場均實施了凈回籠,并在兩會結束后立刻上調了存準率至歷史新高20%。上周,更是提前于周三實現(xiàn)了當周的凈回籠,至周四凈回籠已凈回籠1030億元。
即便如此,市場主流觀點仍然認為4月份的流動性會繼續(xù)充裕,因為4月份的央行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更加龐大,超過8000億元。
沒錯,在不考慮央行會完全對沖到期資金的情況下,4月流動性應該不差。但5月、6月呢?據(jù)《投資者報》數(shù)據(jù)研究部測算,從公開市場到期資金的趨勢來看,預計4月流動性仍相對充裕,但5月起情況將變得不太樂觀,流動性的“緊箍咒”將越來越緊。
九調存準率已凍結3萬億資金
銀行體系的“口袋”,從去年年初起便開始收緊。2010年以來,央行已9次上調存準率,凍結的資金近3萬億元。僅今年以來的3次上調,便凍結超過1萬億元。為控制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存準率已上調至20%這一歷史高點。
存準率的持續(xù)上調,每次看來,凍結的資金量并不很大,但累積起來,數(shù)據(jù)驚人,相當于從銀行體系里直接抽血,將直接影響銀行的貨幣再創(chuàng)造,其嚴厲程度不言而喻。
央行所做的,并不僅僅是這些。3月22日,央行發(fā)行了500億元1年期央票,并進行了850億元28天正回購操作,共計回籠1350億元。24日,央行發(fā)行470億元3個月期央票,并發(fā)行300億元正回購協(xié)議,共回籠770億元。而當周公開市場到期資金僅1090億元,至24日已凈回籠1030億元。在此前兩周,央行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590億元。顯而易見,央行緊縮貨幣的決心越來越堅定。
盡管如此,但7天回購利率頻頻走低,在3月上旬一度創(chuàng)出2011年以來最低點。上周,Shibor三項短期利率在21日大漲之后,于22日小幅回落。其中,隔夜利率由21日的1.9242%降至1.9158%,7天利率由2.9600%降至2.8283%,14天利率由3.2593%降至3.2533%。
這顯示市場流動性在當前總體上仍比較充裕。當然,這與此前16周央行持續(xù)在公開市場貨幣凈投放不無關系。2010年11月19日當周至今年3月4日當周,公開市場貨幣凈投放共計1.16萬億元。僅今年一季度便凈投放7550億元。
但是,從中長期來看,情況正好相反。就在上周,當短期利率回落之際,SHIBOR中長期利率繼續(xù)實現(xiàn)上漲。其中,1個月利率由21日的3.9090%升至3.9100%,3個月利率繼續(xù)維持21日的4.2684%,6個月、9個月和12個月利率分別由4.4560%、4.5865%和4.6647%升至4.4618%、4.5902%和4.06663%。
這種明顯的“短降長升”特點,一定程度上預示著中期資金面的不容樂觀。
5月起資金面轉緊
短期來看,4月份的資金還會相對寬松,但5月起,這種寬松局面終結的概率極大。
從公開市場到期資金來看,今年一季度超過了1.5萬億元,這大量的到期資金造成了寬松的格局。4月份,央行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再度攀升,至8110億元,為近一年來最高。面對這一天量到期資金,公開市場操作肯定難以完全對沖,即使再一次上調存準率,流動性也不會十分緊張。
但是,這一局面很可能會從5月份起發(fā)生改變。來自央行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呈現(xiàn)前高后低的趨勢。5月到期資金量只有2390億元,遠低于此前4個月份。6月份將回升至4580億元,但7、8月份,到期資金量將再次減小至1000億元左右。
而去年下半年以來,月均貨幣回籠量超過3100億元,同時央行也顯示了要收縮流動性的決心,因此,5月份起要對沖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便變得十分容易。此時,如果存準率還將繼續(xù)上調,假設每兩個月上調一次,按此前每次約凍結3000億元計算,市場流動性會變得非常緊張。
七大券商認為存準率上限在23%左右
今年僅僅過了不到3個月,央行就有1次加息和3次上調存準率。在2011年剩下的時間里,央行是否還會進行更大力度的調控?
《投資者報》對包括中金公司、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和銀河證券在內等20家券商近3個月的研究報告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券商普遍認為,年內存準率還會上調,加息也將繼續(xù)進行。4月將是一個實施緊縮政策的敏感月份,但部分券商認為之后的調控力度和空間會有所縮小。
存準率上調仍未結束
為了回收流動性,控制通脹,大型商業(yè)銀行的存準率已達到20%這一歷史高位。但券商普遍認為,存準率的上調之路仍未結束。
其中,7家券商給出了存準率的上限,它們認為上限在23%左右。這七家券商是:國泰君安、廣發(fā)證券、華泰證券、申銀萬國、東方證券、中信建投以及東北證券,它們在市場上頗具影響力。
申銀萬國的預計值最高。其2月份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從資金回籠的角度看,2011年存準率的上限是23.5%。不過該報告強調,這僅代表諸多假設條件下的上限值,并不表明央行會將存準率提高至此水平。
東方證券認為,盡管存準率再次刷新了歷史高點,但可能遠未到天花板,未來仍有上調空間,上限或許會在23%以上;東北證券最新的銀行研究報告指出,從目前存貸比規(guī)定和銀行經(jīng)營的特點來看,存準率的上限可能會在23%左右;廣發(fā)證券則指出,在保增長的目標下,央行很難將準備金率提至23%以上;華泰證券也認為,就商業(yè)銀行的承受能力而言,23%的存準率是一個臨界值。
相對而言,國泰君安給出的值最低。其在最近一次上調存準率后預計,2011 年法定存準率有可能上調至21%左右。這與目前的水平相比僅差1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多數(shù)券商并沒有給出明確的預測值,從這一角度來看,券商這一市場主體對“貨幣政策調控會到何種程度”也并非十分清晰。
如中金公司2月份預計未來幾個月準備金率還會上調,有常態(tài)化趨勢,在最近一次上調準備金率后指出仍有上調的空間。
在1~3月份各上調一次存準率的情況下,短期內是否還會繼續(xù)上調?不少券商認為,二季度尤其在4月份仍有上調的可能。如申銀萬國明確指出,4月的資金投放難以通過票據(jù)發(fā)行和正回購進行完全對沖,因此4月仍會上調準備金率。
加息集中在上半年
除存款準備金外,是否加息更是備受市場的關注。
在20家券商中,近七成券商預計年內還會繼續(xù)加息,且普遍認為加息的壓力和可能時間主要出現(xiàn)在上半年。中金公司、海通證券、招商證券等券商均認為二季度再度加息的可能性較大。
部分券商的預測給出了更為具體的加息時點。中信證券、華泰證券以及東吳證券均預計加息會發(fā)生在4月份。具體來看,中信證券預計4月份可能加息25個基點;東吳證券認為加息時點可能在二季度的前半期,由于3月CPI可能在5%以上,而這一數(shù)據(jù)會在4月公布,因此4月加息的可能性較大。
同樣,中銀國際預計3月CPI同比增幅將達年內高點,且二季度CPI也難現(xiàn)實質性回落,因此預計央行在1、2季度之交可能會加息25個百分點。中投證券的判斷也基本相同,認為3月份CPI同比創(chuàng)新高的可能性較大,加息將出現(xiàn)在3月末或4月上旬。
調控已至中后期
綜合券商的觀點來看,二季度尤其是4月份將是一個實施緊縮貨幣政策的敏感期。那么,之后的政策會是一個怎樣的趨勢?還會加大調控力度嗎?
一些券商給出了政策走勢的預測,他們認為,調控的力度和空間不會更大。中信證券認為,貨幣政策將是一個前緊后穩(wěn)的態(tài)勢,由于下半年通脹水平將回落,預計貨幣政策將趨穩(wěn)。
平安證券認為,采取更為緊縮的調控手段的必要性在降低,在國內外經(jīng)濟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維持現(xiàn)有調控力度和節(jié)奏,以靜制動是未來一段時間的政策決策傾向。
海通證券預計4月份仍有上調準備金率的可能,但從5月開始市場到期資金量逐步下降,下半年對沖壓力降低,存準率的調整將進入尾聲。
華泰聯(lián)合的觀點也有幾分相似。其研究報告指出,上半年通脹壓力較高,二季度準備金率和利率均有上調的空間。但預計調控已至中后期,緊縮空間有限。
而中投證券、華融證券等券商也指出,4月過后,存準率上調的頻率會放慢。
加息遲緩究竟在為誰讓步
面對通脹,央行再次選擇提高存準率,而非加息。
熟悉西方貨幣理論的人都知道:通脹應該主要依靠利率來進行市場化調節(jié),而非存準率這樣的數(shù)量工具。美聯(lián)儲和歐洲央行極少調整準備金率,提高存準率往往意味著對金融機構的放貸警示,有極其嚴厲的象征意義。
中國貨幣政策調整反其道而行之,9調存準率,3調利率。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通脹情形并不及當下嚴重,但一年期存款利率達到4.14%,而現(xiàn)在一年期存款利率僅為3%。老百姓手中的錢已經(jīng)在2010年2月開始“變毛”,而且通脹率與存款利率缺口還在不斷擴大。
通脹加劇,加息緩步,這與中國金融體系的負債結構有著莫大關系。金融危機過后,歷經(jīng)大規(guī)模信貸擴張和經(jīng)濟刺激計劃,鐵道部等國有部門、各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大型國企成為負債主體,而私營企業(yè)和個人的負債比率明顯下降。低利率實際上是在向這些準國有部門輸送利益。
關鍵問題就是利益分配
中國目前仍處于匯率管制時代,盡管人民幣小幅升值,但是其貨幣定價基本與外界隔絕。中國本輪通脹亦屬于內生性通脹,長期產(chǎn)能過剩,物價全面上漲,只能定義為貨幣超發(fā),央行沒有管住資金閘口。
如果把中國的間接融資體系比作一個存款者、一個資金中介和一個借款者的游戲,其中隱藏的利益關系更易理解。由于儒家文化影響,國人自古喜歡存錢,老百姓成為主要的資金供給者;銀行吸收存款,發(fā)放貸款,是資金中介機構;金融危機后國有部門成為主要借款者。
在這其中,借款者和中介機構都是國有背景,他們都擁有強大的游說能力和政策主導能力。反觀資金供給者雖人數(shù)眾多,但集合起來的聲音卻最弱。借款者希望低成本融資,中介機構不愿放棄既得利益,他們只能將成本轉嫁給存款者,即便通脹上行,也會盡量要求壓低名義利率。
價格變化意味著財富傳導,資金價格變化也意味著利益在上述分配者之間傳導。本輪通脹正將財富從個人和家庭轉移至企業(yè)和國有部門,這是一個逆向再分配過程,從整體上中國再次倒向“國富民窮”。諱言加息,關鍵還是一個利益分配問題,是讓民眾承擔成本,還是由政府承擔,顯然我們的政府當局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
這種選擇無疑非常短視,讓老百姓財富縮水的同時,高房價和惡性通脹將使未來形勢變得極為復雜。但這又是政府的無奈選擇,因為很多準國有部門的經(jīng)營現(xiàn)金流已經(jīng)無法支持其負債,只能依靠通脹來支持,鐵道部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從公開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到,從現(xiàn)金流看,2009年全部經(jīng)營性現(xiàn)金流為1292億,而2011年鐵道部還本付息債券高達1400億元,超過經(jīng)營性現(xiàn)金流。有預計,2010年底鐵道部負債2萬億元,按年利率6%,年利息支出就為1200億元。2010年投資8000億,2011年投資8000億,未來如果進一步借貸,加上利率提高,利息支出還將進一步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貨幣市場利率總體大幅回落
近日,央行發(fā)布的《2011年2月份金融市場運行情況》(下稱《情況》)稱,2月份,貨幣市場交易量較上月有所減少,貨幣市場利率總體大幅回落。
進入2011年以來,央行已經(jīng)連續(xù)三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已經(jīng)達到了20%的歷史高位。但公開市場業(yè)務方面,3月~5月,到期央票規(guī)模高達1.5萬億元,具體來看,3至5月,公開市場到期資金分別為6870億元、6160億元及2390億元。
市場普遍預料,存準率仍然有上調空間。在內外部環(huán)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之下,央行或將采取“觀望”態(tài)度。
具體來看,《情況》稱,2月份,同業(yè)拆借加權平均利率為2.73%,較1月份下降97個基點;7天品種加權平均利率為3.7%,較1月份下降124個基點。
2月份,銀行間債券市場回購加權利率也呈大幅下降趨勢。《情況》表示,債券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3.02%,較1月份下降127個基點;債券質押式回購7天品種加權平均利率為4.03%,較1月份下降67個基點。
此外,據(jù)央行統(tǒng)計,前兩個月,銀行間債券市場累計發(fā)行債券7056億元,同比下降28.5%。2月份,銀行間債券市場發(fā)行債券3288億元,較上月下降12.7%。
截至2月底,債券市場債券托管量為20.5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托管量為20萬億元,約占債券市場債券托管量的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