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之前中國還會加息。”面對全球緊縮以及央行年內二次加息,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向《投資者報》記者這樣判斷。
4月7日,全球最大經濟體歐元區正式跨入貨幣收緊的行列。在當日的例行議息會議上,歐洲央行決定,加息25個基點至1.25%。這是自金融危機以來指標利率維持1.0%低位23個月不變之后的首次提高。
當天,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國央行的議息會議碰巧都在同一天。盡管日、英兩國都維持原利率不動,但歐洲央行的加息之舉,還是令市場震動不小。
此前兩天,中國央行剛剛宣布加息25個基點。現在,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與最大的發達經濟體——歐盟,已經并行在加息軌道上。
“歐元區加息,表明全球性的宏觀政策將自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同步收緊。”宏源證券高級分析師范為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認為。
國泰君安研究所所長、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李迅雷表示,歐元區加息對中國而言是件好事,對中國抑制通脹阻擊熱錢都有利好,“中國單獨加息的不利因素都將有所弱化”。
“這將拓寬中國加息的空間。中美利息不成文的規定是保持在3個百分點之內,一旦歐洲加息傳導至美國,間接拓寬了中國加息的空間。”銀河證券的高級經濟學家苑德軍這樣預測。
從目前來看,美國也有消減量化寬松政策的跡象,美元加息似乎也不再是遙不可及。全球緊縮的集結號正在吹響。伴隨著全球性緊縮浪潮,華爾街著名評級機構惠譽國際在最新一份報告中,已經下調了2011及2012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他們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10年的3.8%放緩至3.2%。
新興市場通脹高位承壓
在中國、歐元區相繼收緊的背后,是一幅不斷高企的通脹畫面。從新興市場到發達體,無一例外。
自去年以來,多個新興經濟體的CPI早已是居高不下,率先走出金融危機陰影的新興經濟體更早感受到“漲”潮洶涌。
在金磚四國中,巴西1月份官方通脹指數——廣義消費者價格指數為0.83%,達到2005年4月以來的最高紀錄。交通運輸和食品價格漲幅是推動該月通脹上升的主要因素。其中食品和飲料價格上漲1.16%,交通運輸價格上漲1.55%,這兩項指標導致通脹指數上升0.56%,對通脹的貢獻率達到67%。而IPCA過去12個月已累計上漲5.99%。
印度通貨膨脹率由2010年12月的8.43%小幅回落至2011年1月的8.23%。據該國媒體報道稱,該國燃料及電力價格1月份上漲11.41%。食品價格通脹率由2010年12月的13.55%上漲至2011年1月的15.65%。蔬菜價格上漲65%,洋蔥價格幾乎翻了一番。
俄羅斯的通脹情況則更為糟糕。聯邦國家統計局1月11日公布的最終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年俄通貨膨脹率為8.8%,與2009年持平。今年頭兩個月,其CPI均在9%以上,1月份9.4%,2月份9.5%。
中國的通脹程度雖然不及上述三國,但近半年多時間以來CPI也一直站在4.5%的高位之上。何以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CPI普遍企高?
“新興體普遍在高速發展階段,需求推動了價格上漲;同時由于大量制造業已經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所以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之影響也更大。”和君創業咨詢集團首席合伙人李肅說。
面對CPI高漲的現實,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加息。據記者統計,金融危機以來至今,中國、巴西已是4次加息,而印度加息更是高達8次。
除金磚四國外,其他新興市場也飽受通脹之苦。最為典型的越南,在2010年CPI 9.9%的基礎上,今年3月更是高達13.9%,創下過去兩年來的新高。4月2日,越南央行年內第4次加息,也是過去不到兩個月時間內第三次加息。
發達國家漸露高通脹苗頭
現在,發達經濟體也冒出了高通脹的苗頭。
光大證券4月6日發布的一篇題為“從全球復蘇到全球通脹”的宏觀研報認為,復蘇由東往西傳導的同時,通脹也在由中國-歐洲-美國的方向蔓延。
情況確實如此。數據顯示,歐元區通脹率3月份達到2.6%,為2008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在過去4個月里均在歐洲央行設定的CPI上限2%上方運行,而且在商品與能源價格持續飆升下,通脹可能還會進一步上升。
歐元區首個披露3月CPI數據的德國,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月率上升0.5%,年率上升2.1%。通脹年率持續處于2008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另一歐盟成員匈牙利,2010年CPI較2009年上漲4.9%,漲幅比上年擴大0.7個百分點,在歐盟所有成員國中居第二位。自2009年4月份以來,匈CPI漲幅已連續21個月超過3%這一調控警戒線。
而英國情況則更為不妙。英國央行可謂一直在高通脹和低增長之間糾結。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的4個月中,英國通脹率從3.3%、3.7%、4%、4.4%一路上行。英國央行CPI目標值2.0% ,可以說英國已經面臨較為嚴重的通脹壓力。
就在全球CPI集體“發燒”之際,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通脹水平也在悄然升溫。在最近的4個月里,其CPI分別為1.1%、1.4%、1.7%、2.2% ,環比上升趨勢十分明顯。
全球緊縮或將形成共振
目前,全球通脹加劇已是共識。除前兩年全球寬松的貨幣效應使然,近期極端天氣以及中東和北非國家政局動蕩帶來的地緣政治因素影響,無一不是通脹的助推劑。
在此背景下,歐洲已經吹響政策緊縮的集結號,全球貨幣政策轉向似乎也越來越清晰。
半年前,中國就加入了緊縮陣營,新興市場則更早就在開始收緊貨幣政策;發達經濟體中的大宗生產資料出口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等國,因通脹壓力早處于央行調控目標的高端區域,因此在去年就已啟動加息過程,退出了貨幣寬松。
市場人士判斷,英國將是最有可能步歐盟后塵加入到緊縮陣營中的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
事實上,在寬松中嘗夠了甜頭的美國,隨著美國經濟復蘇的加速和通脹水平的不斷走高,美聯儲對量化寬松的態度也已經發生了細微的變化,鷹派官員開始不斷發表收緊貨幣政策的言論。
有外媒報道,近期美國費城、亞特蘭大、明尼亞波利斯等地方聯儲主席均發表較為強硬的言論,認為美國經濟已不需要進一步的寬松政策刺激。
圣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3月29日稱,美聯儲第二輪國債購買計劃的具體實施規模可能較6000億美元的目標少1000億美元;費城聯儲主席普洛瑟則在4月1日表示,美聯儲可能必須在不久后加息,加息力度可能較大,具體將取決于美國經濟前景狀況。
對此,農業銀行高級專員何志成認為,這是美聯儲在試探著發出政策轉向信號,也就是從原來的量化寬松轉向緊縮,“不排除在6月底QE2結束后美聯儲就會傾向加息。”
“英國、美國都有可能步入加息行列。”在他看來,美國極可能在今年稍晚時加息。
“美國的QE2不僅招致發展中國家不滿,他的同盟陣營里也是頗有微言的。現在通脹來臨,他的盟友要自保就要轉向緊縮,美國的寬松陣營還能維持多久?”一位具有官方背景的經濟學家稱。
不過,對美聯儲加息,李迅雷沒有這么樂觀。他表示,美國的情形還有待觀察,2011年肯定看不到美元加息,“明年有可能”。
觀察近期美國經濟數據,還是能夠為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提供支撐的。2010年四季度,美國GDP環比年率3.1%,茅于軾認為,這已經很不錯,而關鍵的非農數據,也在好轉。
4月1日,美國勞工部公布3月份非農就業報告顯示,美國3月非農就業人數增長21.6萬人,創下2010年5月以來的最大漲幅,預期增長19萬人。同時,美國3月份失業率繼續下滑,降至8.8%,為2009年3月最低水平,預期為8.9%。
對于國內,在全球緊縮的軌道上,中國再次加息的概率將大增,并且時間點不會太遠。范為在4月5日央行宣布加息的當晚就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CPI進入5的惡性通脹警戒線,央行會再次加息。”
李迅雷也認同上半年還會加息的觀點,不過他認為,今后抑通脹更多會使用數量型工具,價格型的利率工具很難頻繁使用,因為中國的市場對利率的敏感程度遠不如歐美,還是數量型工具更管用。
4月7日,全球最大經濟體歐元區正式跨入貨幣收緊的行列。在當日的例行議息會議上,歐洲央行決定,加息25個基點至1.25%。這是自金融危機以來指標利率維持1.0%低位23個月不變之后的首次提高。
當天,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國央行的議息會議碰巧都在同一天。盡管日、英兩國都維持原利率不動,但歐洲央行的加息之舉,還是令市場震動不小。
此前兩天,中國央行剛剛宣布加息25個基點。現在,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與最大的發達經濟體——歐盟,已經并行在加息軌道上。
“歐元區加息,表明全球性的宏觀政策將自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同步收緊。”宏源證券高級分析師范為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認為。
國泰君安研究所所長、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李迅雷表示,歐元區加息對中國而言是件好事,對中國抑制通脹阻擊熱錢都有利好,“中國單獨加息的不利因素都將有所弱化”。
“這將拓寬中國加息的空間。中美利息不成文的規定是保持在3個百分點之內,一旦歐洲加息傳導至美國,間接拓寬了中國加息的空間。”銀河證券的高級經濟學家苑德軍這樣預測。
從目前來看,美國也有消減量化寬松政策的跡象,美元加息似乎也不再是遙不可及。全球緊縮的集結號正在吹響。伴隨著全球性緊縮浪潮,華爾街著名評級機構惠譽國際在最新一份報告中,已經下調了2011及2012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他們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10年的3.8%放緩至3.2%。
新興市場通脹高位承壓
在中國、歐元區相繼收緊的背后,是一幅不斷高企的通脹畫面。從新興市場到發達體,無一例外。
自去年以來,多個新興經濟體的CPI早已是居高不下,率先走出金融危機陰影的新興經濟體更早感受到“漲”潮洶涌。
在金磚四國中,巴西1月份官方通脹指數——廣義消費者價格指數為0.83%,達到2005年4月以來的最高紀錄。交通運輸和食品價格漲幅是推動該月通脹上升的主要因素。其中食品和飲料價格上漲1.16%,交通運輸價格上漲1.55%,這兩項指標導致通脹指數上升0.56%,對通脹的貢獻率達到67%。而IPCA過去12個月已累計上漲5.99%。
印度通貨膨脹率由2010年12月的8.43%小幅回落至2011年1月的8.23%。據該國媒體報道稱,該國燃料及電力價格1月份上漲11.41%。食品價格通脹率由2010年12月的13.55%上漲至2011年1月的15.65%。蔬菜價格上漲65%,洋蔥價格幾乎翻了一番。
俄羅斯的通脹情況則更為糟糕。聯邦國家統計局1月11日公布的最終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年俄通貨膨脹率為8.8%,與2009年持平。今年頭兩個月,其CPI均在9%以上,1月份9.4%,2月份9.5%。
中國的通脹程度雖然不及上述三國,但近半年多時間以來CPI也一直站在4.5%的高位之上。何以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CPI普遍企高?
“新興體普遍在高速發展階段,需求推動了價格上漲;同時由于大量制造業已經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所以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之影響也更大。”和君創業咨詢集團首席合伙人李肅說。
面對CPI高漲的現實,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加息。據記者統計,金融危機以來至今,中國、巴西已是4次加息,而印度加息更是高達8次。
除金磚四國外,其他新興市場也飽受通脹之苦。最為典型的越南,在2010年CPI 9.9%的基礎上,今年3月更是高達13.9%,創下過去兩年來的新高。4月2日,越南央行年內第4次加息,也是過去不到兩個月時間內第三次加息。
發達國家漸露高通脹苗頭
現在,發達經濟體也冒出了高通脹的苗頭。
光大證券4月6日發布的一篇題為“從全球復蘇到全球通脹”的宏觀研報認為,復蘇由東往西傳導的同時,通脹也在由中國-歐洲-美國的方向蔓延。
情況確實如此。數據顯示,歐元區通脹率3月份達到2.6%,為2008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在過去4個月里均在歐洲央行設定的CPI上限2%上方運行,而且在商品與能源價格持續飆升下,通脹可能還會進一步上升。
歐元區首個披露3月CPI數據的德國,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月率上升0.5%,年率上升2.1%。通脹年率持續處于2008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另一歐盟成員匈牙利,2010年CPI較2009年上漲4.9%,漲幅比上年擴大0.7個百分點,在歐盟所有成員國中居第二位。自2009年4月份以來,匈CPI漲幅已連續21個月超過3%這一調控警戒線。
而英國情況則更為不妙。英國央行可謂一直在高通脹和低增長之間糾結。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的4個月中,英國通脹率從3.3%、3.7%、4%、4.4%一路上行。英國央行CPI目標值2.0% ,可以說英國已經面臨較為嚴重的通脹壓力。
就在全球CPI集體“發燒”之際,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通脹水平也在悄然升溫。在最近的4個月里,其CPI分別為1.1%、1.4%、1.7%、2.2% ,環比上升趨勢十分明顯。
全球緊縮或將形成共振
目前,全球通脹加劇已是共識。除前兩年全球寬松的貨幣效應使然,近期極端天氣以及中東和北非國家政局動蕩帶來的地緣政治因素影響,無一不是通脹的助推劑。
在此背景下,歐洲已經吹響政策緊縮的集結號,全球貨幣政策轉向似乎也越來越清晰。
半年前,中國就加入了緊縮陣營,新興市場則更早就在開始收緊貨幣政策;發達經濟體中的大宗生產資料出口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等國,因通脹壓力早處于央行調控目標的高端區域,因此在去年就已啟動加息過程,退出了貨幣寬松。
市場人士判斷,英國將是最有可能步歐盟后塵加入到緊縮陣營中的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
事實上,在寬松中嘗夠了甜頭的美國,隨著美國經濟復蘇的加速和通脹水平的不斷走高,美聯儲對量化寬松的態度也已經發生了細微的變化,鷹派官員開始不斷發表收緊貨幣政策的言論。
有外媒報道,近期美國費城、亞特蘭大、明尼亞波利斯等地方聯儲主席均發表較為強硬的言論,認為美國經濟已不需要進一步的寬松政策刺激。
圣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3月29日稱,美聯儲第二輪國債購買計劃的具體實施規模可能較6000億美元的目標少1000億美元;費城聯儲主席普洛瑟則在4月1日表示,美聯儲可能必須在不久后加息,加息力度可能較大,具體將取決于美國經濟前景狀況。
對此,農業銀行高級專員何志成認為,這是美聯儲在試探著發出政策轉向信號,也就是從原來的量化寬松轉向緊縮,“不排除在6月底QE2結束后美聯儲就會傾向加息。”
“英國、美國都有可能步入加息行列。”在他看來,美國極可能在今年稍晚時加息。
“美國的QE2不僅招致發展中國家不滿,他的同盟陣營里也是頗有微言的。現在通脹來臨,他的盟友要自保就要轉向緊縮,美國的寬松陣營還能維持多久?”一位具有官方背景的經濟學家稱。
不過,對美聯儲加息,李迅雷沒有這么樂觀。他表示,美國的情形還有待觀察,2011年肯定看不到美元加息,“明年有可能”。
觀察近期美國經濟數據,還是能夠為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提供支撐的。2010年四季度,美國GDP環比年率3.1%,茅于軾認為,這已經很不錯,而關鍵的非農數據,也在好轉。
4月1日,美國勞工部公布3月份非農就業報告顯示,美國3月非農就業人數增長21.6萬人,創下2010年5月以來的最大漲幅,預期增長19萬人。同時,美國3月份失業率繼續下滑,降至8.8%,為2009年3月最低水平,預期為8.9%。
對于國內,在全球緊縮的軌道上,中國再次加息的概率將大增,并且時間點不會太遠。范為在4月5日央行宣布加息的當晚就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CPI進入5的惡性通脹警戒線,央行會再次加息。”
李迅雷也認同上半年還會加息的觀點,不過他認為,今后抑通脹更多會使用數量型工具,價格型的利率工具很難頻繁使用,因為中國的市場對利率的敏感程度遠不如歐美,還是數量型工具更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