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5月首個交易周,憧憬中的開門紅行情如愿出現,但此后股指高開低走,2900點關口失守。由于小長假消息面平靜,5月首個交易日大盤平開高走,不過受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及樓市調控可能加碼等因素的影響,周中大盤一度出現恐慌性下跌。耐人尋味的是,在隔夜全球大宗商品暴跌的背景下,周五A股居然低開高走,最終小陽告收。下周4月數據即將公布,4月CPI破5幾無懸念,在市場預期比較一致的情況下,行情就此出現轉機或許并非天方夜譚。
下跌漸近尾聲個股機會凸現
本周大盤在2850點雖然有所企穩,但相當多的投資者仍然忐忑不安。然而,近日個股的風聲水起則是顯而易見的,投資者不妨先抓住結構性機會。
本周后兩個交易日周邊市場的劇烈動蕩無疑使弱勢已久的A股雪上加霜,但滬市最終還是在2850點一帶受到強勁支撐,周五因隔夜全球股市暴跌影響低開,但最后仍收于2863點。
2850點之所以能夠守住,很大程度上與2661點上漲以來該點位多次在回落時成為強支撐有關。例如今年2月22日大盤拉出大跌76點的長陰線,低收于2855點,但次日低開下探至2839點即被拉起,并高收于2862點。另一次是大盤從3012點急速回落后,也曾經在盤中跌至2850點被急速拉起,這兩次隨后都一路上攻至3000點上方。而本次大盤從2661點上漲至3067點,2850點恰恰處于回落0.5的2864點和0.382的2816點之間,所以大盤在此企穩的概率極大。
值得關注的是,前期大盤五連陰時幾乎每天都有幾十只個股跌停,形成“跌停潮”,而本周即使在周三再度大跌66點時,滬深兩市居然只有一只跌停股。周四周五則出現了非權重股的全線活躍。原因在于隨著近期中小板、創業板個股的大幅度下跌和破發,其總體泡沫大大降低,而眾多大消費、新興產業板塊的估值經過長時間調整也得到很好修復。 所以,近期股市又將迎來指數平淡,個股賺錢的極好良機。
大宗商品暴跌利好還是利空?
近日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持續下跌,黃金價格跌回1500美元/盎司以下,而今年以來價格暴漲80%的白銀,更是出現了斷崖式暴跌。
眾所周知,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對股市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不但是因為商品價格本身的變化,會提示相關行業盈利能力的變化,而且從商品價格走勢上,市場也能發現經濟運行的景氣度。去年9月,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開始發力上漲,直接刺激了A股走出一波強勢反彈。
那么該如何看待當前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呢?首先應該說,下跌對中國經濟利大于弊。因為現在那些暴漲的商品,幾乎都是中國需要大量進口的,其價格不斷走高,迫使中國支付更多的外匯來購買,這就嚴重侵蝕了國內生產企業的利潤。今年一季度中國外貿出現逆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進口商品漲價太多。現在,中國正面臨很大的通脹壓力,其中輸入性通脹在其中又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大宗商品價格的適當回落,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是并非壞事,這種利好因素,也是會在股市上慢慢得到體現的。
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的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一直要弱于海外市場,其原因就在于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國內需求不旺,同時流動性也偏緊,而國際上則不但流動性充裕,而且預期需求也將不斷提高。現在,當美國發布的系列數據顯示其經濟增長在放緩,實際上提示出需求有可能會下降,至少不會像原先預期的那樣旺盛,這就直接導致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因此,當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時,很多投資者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賣出股票,這是很合理的。因為,如果世界經濟不景氣,各國股市下跌,中國股市是必然要受到沖擊的,而且這個沖擊要比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企業所帶來的潛在利好影響,要直接得多。
對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投資者需認真對待,仔細分析利弊。應該說,短期內其負面因素是比較大的,因此當其跌勢還在延續時,對股市就更需謹慎對待了。
行情重心下移防御是上策
從目前情況看,未來幾個月,通脹減緩、經濟降速形勢已非常清晰,綜合當前種種跡象,經濟與公司盈利預期下降將成為未來行情的主要壓力。
后期市場可能不得不面臨一個“政策仍緊,經濟減速”的基本面背景,行情整體形勢也因此更加清晰起來:以去年10月下旬首次加息為標志,去年11月份3186點到今年1月份2661點的調整應該是政策收緊、流動性收斂局勢下的“殺估值”調整(創業板與中小板等板塊在去年11月見頂、低估值藍籌股的估值水平始終難以提升);本輪以一季度公司業績跳水為標志,始于3067點的調整應該是“戴維斯雙殺”中第二輪“殺業績”的調整(年報與一季報披露完畢后,市場對2011年上市公司盈利預期已經從原先的30%調降到20%左右)。由于小股票“去三高”的調整尚未充分、周期類股票仍存在庫存風險和調降盈利預期的壓力、從88%減持到目前80%左右的基金平均持倉仍處于一個居中水平。因此,后期行情仍有重心下移的過程。由于潛在業績變臉的“地雷股”風險仍較大,策略上更需注重防御性。
新股破發潮兇猛債券融資正當時
今年發行的新股破發數量多達79只,占比67.52%。近七成新股的兩輪破發潮,猶如地震海嘯般地席卷去年上市的次新股,致使全面破發,破發程度達20%-30%,這是中國股市20年來絕無僅有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市場平均市盈率只有20多倍,新股發行價卻有85倍,而今年市場平均市盈率只有十幾倍,新股發行價卻仍高達71倍。這就好比市場房價只有一兩萬元,而同樣質地的新樓盤卻開價7-8萬般的荒唐。而目前對于高房價,政府各部門正采取史上最嚴厲的調控進行抑制、限價、問責,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當前新股的高市盈率發行是難以長期維系的。
今年以來,美國、歐洲股市等之所以能連創新高,筆者認為,這或許和其股票融資數量有限有關,而從央行加大直接融資的本意看,是為了控制貨幣總量、降低貸款風險、控制投資規模、抑制通脹。當前中國經濟最需要的是控制通脹預期的升溫,而對付日益泛濫的流動資金,最好的辦法無疑是債券融資,這點從發達國家的融資情況上可見一斑。數據顯示,發達國家的直接融資85%以上是指債券融資,15%才是股票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