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個月,國內外商品市場經歷了暴風雨般的洗禮,如基本金屬、貴金屬、能源、軟商品等龍頭品種短期都驚現“雪崩”。倫敦的銅價已經比2月最高時下調了超過12%,棉花跳水了30%以上,白銀、原油等商品兩周多以來更是暴跌逾30%和20%。
這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常見的現象——有人開始拿羅杰斯“開涮”,他著名的曾經讓眾多人癡迷的商品長期牛市理論被說成是“忽悠人”,投資商品似乎也成了一個笑話。我們還可以看見一個現象,唱衰美元的聲音突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吶喊:美元將強勢升值,所有商品將隨之承壓,就如過去三個月大家所看到的一樣,牛市已經終結。
其實在2月以來的商品下跌大潮之前,整個市場已經經歷了長達兩年多之久的“發育”。在各國“印鈔救市”的“援助”之下,充裕的流動性和經濟復蘇的需求使得有色金屬中的銅成為漲勢最為“悠久”的品種之一,國際銅價自2008年末就開始了近乎“V”字形的反轉,到今年2月總體漲幅逾260%。2010年下半年,“價值洼地”農產品開始重心上移,此后的玉米、小麥、糖等商品價格紛紛翻倍,棉花還翻了兩倍,白銀過去半年就上漲了逾150%,諸如銅、天膠、棉花等商品甚至已經超越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屢創歷史新高。
但這輪調整就像是不小心“揉進眼中的沙子”,習慣于長期牛市的投資者突然對短期的調整不習慣了。然而商品上漲總是漫長的,回調總是突然的,每次價格的暴跌都會引來世人的非議。2010年上半年,歐債危機的如火如荼致使美元接連走強,國際銅價6個月震蕩下跌了25%。但事后證明,歐債問題成了美聯儲繼續量化寬松過程的“小插曲”,倫敦銅隨后8個月飆升了65%以上,農產品、能源也隨之走強。
去年11月,因為中國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讓全球商品市場擔憂流動性的收緊。美盤的棉花、糖短期悉數重挫20%以上。但隨后幾個月,人們發現中國的“提準”、加息,乃至其他非美經濟體的收緊政策幾乎成了家常便飯,加上美國仍在推行QE2政策,商品繼續在“政策麻木”下上漲。之前領跌的美盤棉花火速返回200美分/磅以上,金屬價格如倫銅幾乎沒作調整直接攀上1萬美元大關,一直滯漲的原油不斷發力,達到110美元以上。
正如前幾次商品大調整中的情況類似,本次回調中,唱空的人絕不缺乏理由。先是日本大地震可能會打擊商品需求,緊接著是非美經濟體的加息潮,然后是本·拉丹被擊斃、地緣影響下滑,再到歐債問題又起、美元再次走強,就連傳說中素未謀面的商品基金經理的止盈也可以作為看空的借口,盡管我們可能永遠也看不到確切的基金持倉數字。
相對這些看著有些“虛”的利空,我們不應忽略可見的事實。事實是,盡管一些工業所需求的商品急劇回落,那些需求更為剛性的大宗農產品價格卻非常堅挺。美盤大豆的價格幾個月來表現異常抗跌,僅從每蒲式耳1400多美分降至目前的1330美分。美盤的玉米價格在4月中旬還創下780美分以上的歷史新高。即便金屬、原油、棉花、白銀等商品大幅跳水,但它們的調整幅度也遠遠小于過去兩年多來的漲幅,且大的上升趨勢并沒有被破壞。
今年以來流行的利空也“潛伏”著利好的一面。任何地震之后都面臨災區的重建;全球加息的大潮是否也意味著利空出盡;本·拉丹被擊斃不意味著反恐戰爭的結束;歐債問題突出不意味著美元必定東山再起;飄忽不定的商品基金也可能在價格調整后再次抄底。2009年以來,商品已經習慣了緩慢上漲、快速下跌的走勢,本輪調整是否也如過去一般,看似“轉勢”實則“假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