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驗
巨額外匯流入挑戰央行政策
實際上,魯政委所提的三個因素將長期存在于當前的中國經濟中。僅以人民幣升值這一條而言,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4886,較前一交易日小幅回落。不過此前,人民幣對美元中間連續5個交易日上漲,并連續創下匯改以來最高紀錄。除了即期市場人民幣匯率連創新高,有消息稱,海外看空美元/人民幣的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倉位在近幾周也有所增加。
巨額的外部資本流入直接導致了央行對沖外匯占款所付出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明撰文表示,央行是通過在外匯市場上購買外匯而形成外匯儲備的,因此央行積累外匯儲備的過程就是向市場釋放基礎貨幣的過程。1999年12月底至2011年3月底,中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增量為22.22萬億元人民幣,是同期內中國狹義貨幣M1增量的1.01倍。這意味著,過去11年內的大部分時間內,外匯占款已成為中國央行發行基礎貨幣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渠道。
截至今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仍列全球第一,達到3.0447萬億美元。而有媒體測算過,央行對沖外匯占款,已經在2003年至2010年間累計為央行票據和銀行體系存款準備金(超過6%的部分)支付利息10380.6億元,數額巨大。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黃益平曾表示,隨著央行票據和法定儲備金規模的不斷提高,貨幣當局的還債成本也在上升。貨幣當局代表了國家,除了可以發貨幣,還能從財政借錢,甚至可以改變游戲規則,比如降低法定準備金利率,從還債的角度看對沖操作可以持續很長時間。但持續時間越長,規模越大,公共財政的成本越大,資源配置損失越大,從得失的角度看,應該盡快減少對沖操作。
張明也建議,中國央行應減少對外匯的購買,放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日均波幅。讓人民幣匯率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場供求來決定。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幅在不超過中間價的0.5%的區間之內,伴隨著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的升溫,和張明建議類似的有關人民幣匯率增加彈性的呼聲也越來越大。魯政委曾指出,“匯改”已進入第六個年頭,而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的波動幅度仍然在0.5%的極為狹窄的區間,仍大大小于很多由固定匯率成功有序退出到浮動匯率的經濟體一開始允許的1.0%。這使得中國外匯避險市場始終“發而不育”,由此進一步使得外匯交易商的數目偏少、外匯交易無法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