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下滑的出口需求令6月份的亞洲制造業活動降溫,強化了外界對于美歐經濟放緩會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擔憂。
中國、印度、韓國等地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下滑至數月低點,因當地工廠受到海外消費需求疲軟和國內緊縮貨幣政策的雙面夾擊。
這是該指數連續第二個月下滑。經濟學家認為,日本大地震、油價的高企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共同導致了這一現象的出現。
歐洲和美國的PMI定于周五晚些時候出爐,但預計兩指數均顯示生產活動相比5月份放緩。
盡管很多經濟學家預計下半年將出現復蘇局面,且認為亞洲能很好地抵御這種緩態,但最近幾周,很多地區的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有所下跌。
盡管大型制造商表示,他們預計未來幾個月形勢會有所改善,但日本的企業信心調查顯示,日本企業的信心在全球金融危機後首次出現季度下滑。
中國的PMI降至28個月低點50.9,說明生產活動只比前一月微幅增長。
中國經濟形勢的回落令某些分析師預測,中國政府今年晚些時候或在收緊貨幣政策方面不那麼激進。
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Merrill Lynch)駐香港的經濟學家陸挺表示:“這將會進一步打壓市場人氣,因市場日益擔心中國經濟的硬著陸。”
他表示,中國可能延緩要求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要求,但表示中國更可能面臨經濟緩慢發展但還不至于崩潰的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