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期貨業再次陷入全行業虧損,此契機之下,國內160多家期貨公司或將進入資本整合的階段。
多位業內人士向本報表示,期貨公司將通過兼并重組的大動作完成行業的結構調整。據本報了解,一些并購方案逐漸浮出水面,北京、浙江、西北等地均有大型并購案例正在商談,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行業龍頭期貨公司之間的合并可能。
股指期貨上市前,“券商系”期貨公司的出現曾一度改寫期貨業的布局,而即將到來的期貨行業第二次整合浪潮中,銀行甚至金融控股平臺的身影隱現,似乎預示著中國期貨業更為本質的改變。
路線圖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期貨公司今年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作為北方一家期貨公司的董事長,郝建(化名)已經跟董事會制定好了公司2011年的路線圖,“董事會決定2011年只集中精力做兩件事,一是資本運作,二是把分類監管評級做上去。”郝建說。
2011年上半年,公司迅速地完成了增資擴股,北京一家長期投資金融行業的大型投資公司注入了1億元的資本金成為了最大股東。
新股東在銀行、保險、證券等方面都已經有穩定的業務,在收購了期貨公司之后,“全金融平臺”已經基本構架完整。
郝建透露,增資擴股以后,公司可能會和一家商業銀行形成實際的股權關系。
“下半年的重要任務,是將公司的分類監管評級迅速做上去。”郝建稱,因為公司的分類監管評級目前處在C級以下,可能會影響以后獲得投資咨詢、外盤和管理期貨的新牌照,所以董事會目前正在通過各種方式爭取更高的評級。
“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可能就是兼并一家B級以上的公司。”郝建透露,雖然并不容易,但公司已經正在尋找合適的兼并對象了。
第二次浪潮
短短一年間,兩次兼并重組的資本運作,郝建的公司看起來頗為“沖動”,但在中國期貨行業目前的狀況下非常具有代表性。
期貨行業即將迎來第二次“大洗牌”,這是多位期貨行業高管、監管層人士、行業專家的共識。
事實上,雖然上半年并購案例并不多,但據本報了解,一些并購的方案已經開始逐漸浮出水面,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行業龍頭期貨公司之間的合并可能。
“江浙一帶有幾家大型期貨公司目前正在商議并購事宜。”一家期貨公司高管透露。而西北幾家公司也正在尋求合適的“新東家”。
在市場自發的重組意愿之外,監管層的推動甚至“逼迫”更可能成為期貨行業整合的最強動力。
據本報了解,多省證監派出機構都已經拿出方案或至少表明了協助一家龍頭企業整合其他公司的意愿。
山東省證監局在《關于利用期貨市場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當中,明確提出了支持當地龍頭機構魯證期貨為核心進行行業整合。
據了解,北京和其他幾地證監局也對當地龍頭機構提出了整合的要求和支持。
“不僅是大機構整合小機構,也包括大鱷之間的合并。”接近監管層人士透露,今后監管層會考慮每個大轄區下A類牌照的數量,“可能會將一個大區域內高牌照的期貨公司數量控制在1到2家,這可能會要求一些大機構進行合并或搬遷總部。”
“2011年是期貨業從量變到質變的重要時間窗口。今年下半年有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并購,也會有一批公司被淘汰出局。”一位監管層人士稱。
受到通脹牽連管控加碼,期貨交易量今年全面下滑,期貨行業再次陷入全行業虧損,期貨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6月中國期貨市場交易量同比再跌三成,這已是今年上半年第五個月交易量大跌。
但與期貨公司大降的盈利能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股東對投資期貨行業的熱情卻急劇上升。
在2010年58家期貨公司獲得了總額超過70億元的增資之后,證監會網站公開的一期《期貨機構行政許可事項申請受理及審核進度文件公示表》顯示,渤海期貨、廣發期貨、南華期貨等24家公司關于“變更注冊資本”申請證監會審核批復。其中,如廣發期貨、永安期貨等多家公司在去年已經進行過增資。
根據市場統計,目前注冊資本金超過億元的期貨公司已經超過半數。
“增資擴股、優化股東結構是第一步,壯大之后的第二步就是并購。”一位業內高管稱。
事實上,交易量低迷、行業再次迎來“虧損寒冬”,正是為行業整合打開了時間窗口。“期貨市場在過去幾年高速發展的階段中,期貨公司的盈利能力尚可,而股東的回報還是比較理想的,在這種情況下推動期貨行業兼并重組的可能性就不大。”北京一家期貨公司高管分析,“而從2011年開始,期貨行業的收益情況就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國內期貨公司或將進入資本整合的階段。”
證監會4月發布的《期貨公司分類監管規定》對期貨公司的考核和評價體系有了新的要求,與此同時,分類監管將推動期貨公司進行自我選擇,在鼓勵大公司做優做強的同時,推動中小型期貨公司選擇在某一產業鏈上做精做細,或立足某項創新業務。
此外,據接近監管層人士透露,目前監管層、交易所和行業代表在商議手續費返還的新方案,很有可能并不再以交易量為標準,而將其他因素考慮進去,將一定的決定權交予證監會,從而加大監管機構推動行業整合的“能量”。
銀行系?
與股指期貨上市之前券商紛紛“入主”期貨公司不同,這次整合浪潮,銀行甚至金融控股平臺“大鱷”隱現。
雖然目前銀行直接控股期貨公司還存在監管門檻,但銀行通過其他方式,繞道參與期貨業務已逐漸成為現實。
“現在大概接近半數的商業銀行已經和期貨公司‘親密接觸’了,剩下的也都在積極尋求合作。”一家期貨公司高管說。
“隨著更多金融衍生品的推出:例如債券期貨、利率期貨、外匯期貨等,銀行系的期貨公司將更加具有優勢,并且銀行系期貨公司可以更好地結合資本通過期貨市場服務于個人客戶或企業客戶。”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舉例說,銀行與期貨的結合可以走得非常遠,比如說,企業是否做套期保值將成為企業信貸評級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事實上,“銀行系”期貨公司背后的另一層含義是金融控股集團對期貨業務的整合。民生、光大、中銀等都通過上層集團收購了期貨公司。以中銀國際期貨公司為例,它給自己的定位是,“國內首家既有國有商業銀行背景,又有創新類券商背景的期貨公司”。
“期貨業最終作為大金融平臺的一部分是金融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一位華爾街衍生品專家根據海外經驗總結,“銀行系開始在中國介入期貨業務,影響遠遠比券商系深遠,也是期貨融入全金融平臺的最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