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稱“IMF”)表示,中國的通脹率已接近峰值,并即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下降。然而,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仍存在非常強烈的泡沫傾向,且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在過去一年中貶值。
這是IMF首次對中國金融體系健康狀況的評估。
根據評估結果,中國房地產價格膨脹有所放緩,但仍存在非常強烈的泡沫傾向。
“過去一年中,中國的房地產價格上升放緩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采取了防止房地產市場投機行為的措施,并向市場提供了更多的住房供應。這些都是非常積極的政府行為。不過,當我們研究中國的金融體系,特別是房地產市場時,我們發現目前體系下,房地產市場仍存在非常強烈的泡沫傾向。”評估小組組長、基金組織的中國代表團團長Nigel Chalk表示。
IMF工作人員認為,房價與居民收入之比仍然很高,并且只要融資成本低廉,且其他投資渠道有限,就依然容易出現房地產泡沫。雖然工作人員不認為房地產部門會立刻出現嚴重下滑,但隨著成交量增速放緩,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的資產負債表可能面臨壓力,會促進該部門進行整合。
在匯率方面,IMF評估小組和中國政府存在較大分歧。
IMF組織匯率事務咨詢組的當前估計是,人民幣按均衡實際有效匯率法、外部可持續性法和宏觀經濟平衡法衡量的低估程度分別為3%、17%和23%。
在IMF繪制的一張從2000到2011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圖表中,人民幣自2010年后總體趨勢為不斷貶值。
IMF的報告指出,需要以更快的步伐糾正“人民幣顯著低于與中期基本面相一致的水平”的狀況,以實現需求再平衡,并降低經常賬戶順差。
IMF強調,在推進金融放開的過程中,允許人民幣升值非常重要,這將使中國人民銀行擁有更大的貨幣政策自主權,同時也能減緩外匯儲備積累步伐。
“人民幣升值會提高居民收入,促進消費,使中國人對本國制成品的購買力增強,并有助于建設更強健的服務型經濟。”Nigel Chalk表示。
IMF還就人民幣升值的溢出效應進行了模型測算。結果顯示,如果人民幣實際升值將提高伙伴國的產出,亞洲供應鏈國家的產出和經常賬戶差額將有相當大幅度的增長,將使日本和韓國等最終產品生產國收益。
但中國政府認為,如果人民幣突然大幅升值將對出口商和整個經濟產生顯著不利影響,從而對伙伴國(如商品出口國)的產出帶來負向溢出效應。在中國出口中,加工貿易占有重要地位,這意味著,對貨幣升值影響貿易差額的常規估計被夸大了。
中國政府還提示,完全不清楚亞洲供給鏈國家貨幣是否會跟隨人民幣升值:在危機中,人民幣保持穩定,而那些貨幣貶值。當局提醒在對地區行為作出假設時應當謹慎。
雖然認為人民幣需要升值,但IMF指出中國有利的溢出效應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內的其他改革。
“特別是采取措施降低居民和企業儲蓄,同時提高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的價格。”IMF指出,“如果不通過更廣泛的改革來刺激消費和提高投入成本,貨幣更快升值只會帶來微弱的好處。”
此外,IMF對中國進行市場化的金融中介體系改革進行了建議,并認為這一過程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且需要注意其中的風險。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