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國際機構相繼預警,投行紛紛下調世界經濟增速預期
前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對外表示:世界經濟正進入一個新的“危險區”。這一表態意味著唱空全球經濟的國際組織又增加了一個。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清算銀行(BIS)已經相繼對全球經濟前景發出預警,而高盛、花旗等國際投行,也已紛紛下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接連不斷的唱空聲音,讓處于艱難復蘇中的全球經濟如驚弓之鳥。
上周五,受經濟不利消息影響,歐美股市又再次暴跌。世界經濟會否“二次探底”甚至“滯脹”?抗擊通脹中的中國經濟正面臨更加復雜的外圍環境。
全球經濟陷“滯脹”疑云
上周五,美歐股市又再度大幅下跌。美國勞工部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美國新增就業崗位為零,失業率保持在9.1%的高位,這引發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當天紐約股市三大股指跌幅均超2%,歐洲股市也受拖累。受避險情緒影響,當天紐約黃金市場上漲2.6%。
世界經濟會否“二次探底”?近期,國際機構相繼發出看空信號。9月3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放話:今年秋天世界經濟正進入一個新的“危險區”。而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由此前預測的4.3%下調至4.2%,高盛、花旗集團、瑞銀、法國興業銀行等機構也紛紛下調了世界經濟增長預期。
國際清算銀行(BIS)則在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當某一經濟體的債務水平接近其年度經濟總產值時,經濟增長就會受阻,而目前全球幾乎所有主要發達經濟體都陷入了這樣的困境。
事實上,多種跡象顯示,世界經濟復蘇遠比預期緩慢。從制造業看,各方最新發布的8月份采購經濟指數(PMI)普遍停留在50的“枯榮線”上下。全球PMI跌至50.1,擴張緩慢;美國PMI為50.6,是2009年7月以來最差;歐元區降至49,兩年來首次低于枯榮線;日本PMI也回落至3個月低點。在新興經濟體方面,中國8月份PMI為50.9,仍然處于近年低位;印度的PMI則創下29個月來最低值。
歐美經濟無起色,新興經濟體作為全球經濟復蘇新引擎,又普遍為通脹所困擾。中國7月份的CPI達到了6.5%,巴西7月份CPI同比上漲6.9%,印度6月份批發價格指數更是上漲了9.4%。而治理通脹,又需要使經濟增速一定程度上減緩。
內需推高中國8月PMI
當前不明朗的世界經濟前景,對中國經濟會造成哪些影響?
顯然,“外需”將是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下半年全球經濟繼續放緩,全球需求不振,對中國出口就可能產生影響。
輸入性通脹壓力仍可能突顯。歐美貨幣政策仍會維護寬松狀態,一旦又加碼“放水”,熱錢會更多流入新興國家。
市場還擔心,世界經濟不明朗,會對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產生“掣肘”。比如,要管理通脹預期加息是重要手段,但目前外圍的超低利率,又使國內加息受到熱錢可能增多、人民幣升值預期更強烈等很多制約。
不過,外圍因素形成的“倒逼效應”下,近期國內一些經濟數據也顯現好的趨勢。如最新發布的8月中國PMI指數中,新出口訂單指數雖較上月下滑2.1個百分點,但總的新訂單指數仍與上月持平,顯示中國內需增長仍然較為強勁。業界紛紛評論這是“內需推高中國8月PMI”。
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部主任余甫功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的趨勢仍將保持,預計明年會有一定的起色。從經濟周期看,2007年金融危機到明年時間已是5年左右,隨著存貨消化等因素顯現,經濟周期性谷底可能過去,全球經濟可能回復到3%左右的正常增長。但如果經濟要出現新的繁榮,需要有新的動力,但總體看這種新的動力還未出現。
“中國經濟要減少外圍因素的影響,擴大內需將是極為重要的切入點。”余甫功分析。
2011年全球經濟增速頻遭下調
預測機構此前預測最新預測增減幅度
IMF 4.3% 4.2% -0.1%
摩根士丹利 4.2% 3.9% -0.3%
前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對外表示:世界經濟正進入一個新的“危險區”。這一表態意味著唱空全球經濟的國際組織又增加了一個。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清算銀行(BIS)已經相繼對全球經濟前景發出預警,而高盛、花旗等國際投行,也已紛紛下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接連不斷的唱空聲音,讓處于艱難復蘇中的全球經濟如驚弓之鳥。
上周五,受經濟不利消息影響,歐美股市又再次暴跌。世界經濟會否“二次探底”甚至“滯脹”?抗擊通脹中的中國經濟正面臨更加復雜的外圍環境。
全球經濟陷“滯脹”疑云
上周五,美歐股市又再度大幅下跌。美國勞工部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美國新增就業崗位為零,失業率保持在9.1%的高位,這引發市場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當天紐約股市三大股指跌幅均超2%,歐洲股市也受拖累。受避險情緒影響,當天紐約黃金市場上漲2.6%。
世界經濟會否“二次探底”?近期,國際機構相繼發出看空信號。9月3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放話:今年秋天世界經濟正進入一個新的“危險區”。而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由此前預測的4.3%下調至4.2%,高盛、花旗集團、瑞銀、法國興業銀行等機構也紛紛下調了世界經濟增長預期。
國際清算銀行(BIS)則在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當某一經濟體的債務水平接近其年度經濟總產值時,經濟增長就會受阻,而目前全球幾乎所有主要發達經濟體都陷入了這樣的困境。
事實上,多種跡象顯示,世界經濟復蘇遠比預期緩慢。從制造業看,各方最新發布的8月份采購經濟指數(PMI)普遍停留在50的“枯榮線”上下。全球PMI跌至50.1,擴張緩慢;美國PMI為50.6,是2009年7月以來最差;歐元區降至49,兩年來首次低于枯榮線;日本PMI也回落至3個月低點。在新興經濟體方面,中國8月份PMI為50.9,仍然處于近年低位;印度的PMI則創下29個月來最低值。
歐美經濟無起色,新興經濟體作為全球經濟復蘇新引擎,又普遍為通脹所困擾。中國7月份的CPI達到了6.5%,巴西7月份CPI同比上漲6.9%,印度6月份批發價格指數更是上漲了9.4%。而治理通脹,又需要使經濟增速一定程度上減緩。
內需推高中國8月PMI
當前不明朗的世界經濟前景,對中國經濟會造成哪些影響?
顯然,“外需”將是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下半年全球經濟繼續放緩,全球需求不振,對中國出口就可能產生影響。
輸入性通脹壓力仍可能突顯。歐美貨幣政策仍會維護寬松狀態,一旦又加碼“放水”,熱錢會更多流入新興國家。
市場還擔心,世界經濟不明朗,會對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產生“掣肘”。比如,要管理通脹預期加息是重要手段,但目前外圍的超低利率,又使國內加息受到熱錢可能增多、人民幣升值預期更強烈等很多制約。
不過,外圍因素形成的“倒逼效應”下,近期國內一些經濟數據也顯現好的趨勢。如最新發布的8月中國PMI指數中,新出口訂單指數雖較上月下滑2.1個百分點,但總的新訂單指數仍與上月持平,顯示中國內需增長仍然較為強勁。業界紛紛評論這是“內需推高中國8月PMI”。
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部主任余甫功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的趨勢仍將保持,預計明年會有一定的起色。從經濟周期看,2007年金融危機到明年時間已是5年左右,隨著存貨消化等因素顯現,經濟周期性谷底可能過去,全球經濟可能回復到3%左右的正常增長。但如果經濟要出現新的繁榮,需要有新的動力,但總體看這種新的動力還未出現。
“中國經濟要減少外圍因素的影響,擴大內需將是極為重要的切入點。”余甫功分析。
2011年全球經濟增速頻遭下調
預測機構此前預測最新預測增減幅度
IMF 4.3% 4.2% -0.1%
摩根士丹利 4.2% 3.9%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