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例行公開市場詢量,央票延續了今年以來的缺席態勢。對此,分析人士稱,盡管回購利率緩慢下行,但資金面依舊徘徊于“合理寬裕”與“脆弱”之間,央行的貨幣政策重點也在逐步從銀行間資金面轉換至信貸情況。3月會否繼續下調準備金率,國有大行人士認為概率略超五成。
今年以來,央行在資金對沖上更多依賴正回購的方式,短期限的3個月央票同樣遭遇到“詢而不發”的窘態。證券時報記者統計后發現,今年2月6日及3月1日,央行兩次向市場機構征詢該期限央票需求,但并未招標。
“機構認購意愿并不強烈,而且與91天正回購相比,央票屬于可出售賬戶,需進行市值評估。在收益不高的同時,操作程序也較麻煩。”上海某外資銀行交易員告訴記者。
對此,招商銀行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劉俊郁認為,央行放棄央票的原因,還在于穩定市場利率預期,不想藉此釋放冗余的貨幣信號。劉俊郁指出,正回購不像央票那樣可進行交易,因而完全不會對當前市場利率形成干擾。再說,91天正回購和3個月央票期限相近,可以達到一樣的對沖滾動效果。
“資金面依舊比較脆弱,但央行對目前的價格水平已基本認可。是否繼續下調準備金率,還要看2月份的信貸情況。如果信貸增量持續不振,預計央行會降準對此加以刺激,反之亦然。”劉俊郁表示。
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近日對媒體透露,今年前兩個月四大行新增貸款比去年同期增長200多億元,其中工行新增量約在1655億元。雖然銀行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但總體來看,并不存在比去年少貸的問題,新增貸款較去年同期是上升的。
對此,北京某大行交易員認為,央行希望保持目前這種“合理寬裕”的資金面態勢,盡管3月份是傳統的財政存款集中上繳期,但公開市場到期量已開始增加,進一步降準或讓位于結構性回籠。該交易員保守預計,3月份降準的概率或略超50%。
南京銀行金融市場部首席分析師黃艷紅表示,央行進一步降準的動力不強,也與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遞增有關。而即使未來外匯占款數量減少,央行也可以通過繼續減緩操作力度的方式加以平衡。黃艷紅指出,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一季度后仍存在回升的可能,目前債市對此已提前作出反應,資金面利好雖已顯現,但中長端收益率依舊在攀高。
自年內首度降準正式實施以來,資金價格維持了平穩回落之勢。統計數據顯示,昨日隔夜利率下跌8.89個基點至2.4560%,已連續5個交易日處于3.0%下方,7天至21天利率亦均在4.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