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即期市場上,人民幣對美元走出了有史以來的首次1%跌停,這也是4月中旬人民幣日內波動區間擴大1%后的首次跌停。
貶值的上半年
20日,即期市場上人民幣的最低價為6.3743,較當日中間價6.3112相差631個基點,觸及1%交易幅度的下限;隨后匯價小幅回升,最終收在6.3735。此前的6月22日,人民幣曾經在即期市場上逼近“跌停”價位,當時只差11個基點。
其實,人民幣的貶值預期在市場上已經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
人民幣在啟動重要的“7·21匯改”后,除了2008年金融危機后兩年多的“暫時停歇”,大部分時間相當于“匯改即升值”,七年來累計升值近30%。但以2012年以后的走勢來看的話,人民幣在這一年開始出現新的變化:年初至今,人民幣中間價累計貶值達到0.18%,單看數字,這個貶值的幅度并不大,但重要的是這是人民幣七年來首次半年期內出現貶值。
除了中間價外,人民幣在其他多個市場表現更進一步鞏固了其貶值預期。香港NDF市場多日來人民幣對美元報價都已超過6.4水平。另外,7月20日,境內市場美元對人民幣一年期掉期最新成交為升水775點,相當于市場認為一年后人民幣對美元將達到6.4510元。
招商銀行高級金融分析師劉東亮稱,目前對人民幣中間價的制定機制,以及如何引導匯率方向,出現了明顯的市場化傾向,這有利于銀行與企業對匯率市場的預測與判斷,有利于操作交易行為的開展;但是從市場層面,無論是境內的即期匯率,還是境內外的遠期匯率,都表現出較中間價更為疲軟的特征,這表明市場對中間價不能完全認可,市場或許認為人民幣的匯率表現應當更加疲軟。
保留美元意愿增強
當人民幣變化規律出現改變的時候,市場上結匯意愿下降,在美元升值的預期下,人們手里保留美元的意愿增強。
“人民幣適度貶值不會存在什么問題,它目前的貶值幅度不大,就不會對整個宏觀經濟帶來太多負面影響。”一家國有銀行金融中心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交通銀行的一份報告也指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對增強匯率彈性、改變人民幣單邊快速升值態勢有利,我國在國內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外需較為低迷的情況下,匯率改革是進行政策預調、微調,努力保持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舉措之一。
接下來對于人民幣的走勢,市場分析認為,其與美元指數的相關性將會增強,但是人民幣的貶值幅度將不會超出預期,“人民幣匯率貶值會在相對穩定的范圍內,這是在幾次危機中我們所看到的,我們也有這樣的信心。”一位外資銀行的分析師對記者說。
劉東亮認為,美國經濟正經歷戰后最緩慢的復蘇,但是與歐洲相比較,美國的復蘇仍然是理想的,“預計美聯儲中期內推出新QE3的概率較低”,由此預計美元將繼續保持強勢,非美貨幣在年內余下的時間內有較大可能繼續保持弱勢,歐元有跌向1.20 的風險。在歐元走弱、美元走強的背景下,人民幣在市場化增強的情況下,自然“關聯”走弱。他認為在年內余下的時間里,人民幣很難再有升值空間,上半年創下的高點也許就是年內的高點,而適度貶值的空間則相對寬松,年內的波動性將進一步上升,波幅將主要集中在6.30~6.40,且不排除跌破6.40 的可能。
中國外匯研究院院長譚雅玲指出,人民幣不再單邊升值,出現貶值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人民幣從年初至今,已經超出了過去完全不同的周期和規律,這種現象對此時此刻的中國經濟、對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規避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