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金利率中樞的進一步下移,在逆回購操作繼續滾動的同時,本月以來,央行已經連續三次下調逆回購發行利率,被視為逆回購進入常態化的又一標志。
然而,由于9月底將面臨月末、季末、國慶與中秋雙節等因素的多重影響,投資者對后市流動性感到擔憂。而對于逆回購能否應付資金面的這次大考,降準是否必要,機構之間出現了分歧。
央行昨日逆回購770億
在公開市場上,央行昨日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450億元7天期逆回購和32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其中,7天品種中標利率持平于3.35%,14天品種中標利率則較上周小幅下探5個基點,至3.45%。
這是進入9月之后,逆回購利率連續第三次下調。上周,央行先是在周二將14天逆回購利率由3.55%降至3.50%,接著在周四將7天回購利率由3.40%降至3.35%,使得7天、14天逆回購之間的利差縮窄至15個基點。
“上周央行開始小幅下調逆回購發行利率,說明前期的上調并沒有引導貨幣市場利率回升的意圖,而更多是跟隨二級市場的變化而相應調整。”中金公司徐小慶等人10日表示,由于二級市場回購利率低于逆回購發行利率,央行降低發行利率有利于保證逆回購的規模不出現明顯縮小。
華龍證券分析認為,這一方面體現央行逆回購利率的基準利率引導作用,另一方面顯示資金較為寬松,央行將逐步下調逆回購利率,7天逆回購利率調至3.3%以下的可能性較大。
需要指出的是,本周一,央行又一次進行了7天期、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購操作詢量,不過昨日28天品種仍然沒有現身。盡管如此,此舉進一步打壓了原本趨于平淡的降準預期。
央行同日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為1.24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1885億元和1666億元;其中,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039億元,同比多增1555億元。
“上述數據顯著超出市場預期。既然不降準或降息也能拉動信貸回升,那就不存在非降不可的必要性了,央行仍然掌握著貨幣政策的主動權。”一位券商固定收益研究員表示。
資金面將迎月末大考
自今年6月末啟動史無前例的逆回購操作以來,央行在沒有出臺降準或降息舉措的情況下,較好地維護了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的穩定。上周以來,隔夜與7天利率終于再度回歸2.5%、3.0%的關口,顯示資金面緊張狀況大大緩解。
截至昨日收盤,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品種上漲20個基點,至2.4992%;7天利率微跌0.52個基點,至2.9973%。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隔夜回購利率上漲19.9個基點至2.507%,7天回購利率微跌1.4個基點至2.997%。
分析認為,由于本月是第三季度的最后一個月份,月末和季末將同時臨近,加上中秋節、國慶節雙節疊加,預計本月后續資金面壓力不小。
國海證券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稱,進入9月之后,流動性面臨更大的不確定前景。“十一”長假增加現金備付,疊加銀行考核的季末效應,減少了資金的融出意愿,資金成本未來一段時間易上難下。
“9月底受雙假資金需求影響,伴隨季末臨近,資金面重新趨于收緊仍是大概率事件。”某商業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指出,逆回購畢竟是短期資金,不能用于信貸資產及債券投資,政策效果有限,后期央行仍有降低逆回購基準利率或降準的必要。
相形之下,中金公司對逆回購操作的調控效果表示樂觀。在徐小慶等人看來,進入中下旬,雖然存在季節性收緊效應,央行逆回購操作應可以實現對沖;只要保持足夠的逆回購量,就能夠有效緩解資金面的短期沖擊。
中金公司并稱,在公開市場連續兩周凈回籠的情況下,資金面反而出現改善可能與外匯占款的回升有關,一方面美元走弱提高了人民幣的結匯意愿,一方面進口的下降減少了購匯需求,后一個因素可能為主。
除此之外,財政部上周發布公告稱,將在未來兩周內分別開展400億元3月期和400億元6月期的國庫現金定期存款招標,料將緩解月末臨近所帶來的流動性壓力。
本周公開市場逆回購到期1650億元,正回購到期150億元,央票到期100億元,資金缺口達到1400億元;在周二的770億元逆回購投放后,本周公開市場仍面臨630億元的凈回籠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