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汽車行業是否產能過剩的爭論在2008年出現后隔兩年爭論一次,前幾天,因為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的在媒體采訪時對產能過剩的再次否定,又引起了一番熱議。
我國汽車市場到底是否存在產能過剩?部分自主品牌車企產能利用率不足50%甚至更低、部分品牌汽車經銷商已經開始抵制進貨,全力促銷清倉……這些現象應該說都是我們所認為的產能過剩的一種表象。但是,到底什么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達到什么程度就應該引起行業的重視?
中國鋼鐵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對判定產能嚴重過剩給出了六項指標:一是產品庫存持續急劇上升,銷售呈現停滯狀態;二是產銷率大幅下降,供求關系嚴重失衡;三是產品價格大幅度回落,長期處于成本線以下;四是行業出現大面積的企業虧損,企業被迫舉債經營;五是一批企業相繼倒閉或破產;六是進口嚴重受阻,出口不計成本,國際貿易摩擦頻繁發生。
雖然以上六項指標是針對產能嚴重過剩而出的,但就目前汽車市場總體狀況來看,我國汽車行業似乎還是處于一種比較健康的狀態:汽車企業沒有大面積虧損,也沒有出現哪家倒閉或者破產,進口車雖然有庫存壓力,但并沒有嚴重受阻,車企出口也沒有不計成本,倒是有些企業出口已經成為其盈利的主要部分。
由此看來,大家對汽車行業產能過剩的擔憂似乎多余了一點。此時也許有人又會問,那自主品牌的產能利用率過低算是怎么回事?經銷商的庫存壓力過大,部分經銷商甚至不得不選擇退出又算怎么回事?對于自主品牌產能利用率過低,筆者將其歸結為結構性產能過剩。產品競爭力不足、地方政府GDP考核任務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但這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下一步將是促進兼并重組、優勝劣汰。
而對于經銷商庫存壓力大甚至出現退網問題,有專家在年初就提出了銷能過剩的提法。2009年~2010年,政府出臺了汽車下鄉補貼、汽車購置稅優惠等一系列促銷政策。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汽車市場的爆發,在非正常因素導致的市場拉動下,很多汽車企業,特別是自主品牌在這個時候大幅擴張銷售渠道,以期贏得更多的利潤。2011年,各項政策退出,之前大幅擴網的汽車企業由于擴網的無序,一些經銷商盈利水平急劇下降,甚至虧損,從而出現部分品牌經銷商集體退網的現象,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現在。
當然,對于銷能過剩的提法也許是有點新鮮,但它似乎更能反應目前汽車市場的情況,部分汽車城企業的盲目擴產能、無序布網都是源于其對市場的沒有正確預計,也有部分原因是政府對微觀經濟的調控作用。提出銷能過剩是對前幾年汽車市場無序發展的一種警示,也是對如今依然沒有恢復理性的汽車企業的一種預警。眾所周知,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廠商均應轉變發展思路,順市場而為方是生存王道。(中國汽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