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產能過剩和清理僵尸車企
在“清理退出一批”任務中,化解產能過剩,清理長期虧損、扭虧無望企業和低效無效資產被《意見》重點提及。我國汽車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已經顯現,絕對的產能過剩亦需警惕和防范。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表示:“汽車央企集團要合理規劃產能,實行滾動生產,對各工廠產能進行整合利用,同時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對此,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曾表示,東風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謹慎控制產能,如東風標致2008的生產利用了東風乘用車的生產線。長安也選擇由長安鈴木代工生產新奔奔。安慶衡還強調,汽車央企一定要重視海外市場的開拓。
對于“僵尸企業”,此次《意見》明確:通過資產重組、破產清算等方式,解決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布局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的退出問題;通過產權轉讓、資產變現、無償劃轉等方式,解決三年以上無效益且未來兩年生產經營難以好轉的低效無效資產處置問題。
除汽車央企集團對旗下長期虧損的子孫公司進行清理外,工信部也建立了車企退出機制。
此外,《意見》還提出加快建設調整重組、科技創新和國際化經營三大平臺,以“創新發展一批”。
并購重組需尊重市場規律
兼并重組是為了把產業做大做強,但是否重組仍要看企業、行業的實際發展需要。
在安慶衡看來,就汽車行業現狀而言,在車企大集團之間推進強強聯合、開展并購重組仍存在諸多風險,未必能實現“1 1>2”的效果。國內汽車工業發展史上的收購重組案例也多以失敗告終,如長安重組昌河、哈飛,一汽重組天汽。而央企集團子孫公司眾多,更增加了重組的復雜性和困難性。對此,《意見》強調并購重組要“尊重市場規律,加強溝通協調”。天津大學中國汽車戰略研究發展中心常務主任郭焱表示,對于汽車行業來說,央企重組要以車企的真正需求為前提。郭焱建議,在經過充分調研后,應由企業提出需求,政府“牽線”,充分尊重市場發展規律才能使得央企的重組工作“開花結果”,良性運轉。
前瞻技術方面的合作或是突破口
付于武認為,過去汽車行業內的重組合作案例失敗者居多,主要原因在于重組合作雙方的思想認識和戰略布局等難以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協調,導致彼此優勢特長無法發揮。
在付于武看來,在央企改革的大背景下,汽車行業內的重組合作的關鍵在于找準合作的突破口,如今汽車行業迎來新一輪技術革命,前瞻技術(例如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和輕量化技術)方面的聯合合作或將成為目前汽車行業內央企開展改革和重組合作的最佳突破口。付于武認為,在前沿技術研發投入方面,車企應集中布局,才能形成規模優勢,搶占技術制高點,與跨國車企相匹敵,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中國汽車工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