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避稅路徑的設計,基本都是圍繞一個控股的原則。其最終結果都應是,將利潤從高稅率地區轉移到低稅率地區。
在紛繁復雜的路徑背后,其實存在一些共性的特征,并依此將路徑區分為三大類型:中轉站型、“兩頭在外”型和假外資型。
中轉站型的特點是,中國企業或者個人,通過在BVI、開曼、百慕大等地注冊離岸公司,再由這些公司在境外進行投資。比如注冊于BVI的中國聯通就規避了資本利得稅。
“兩頭在外”型的特點則是,中國企業或個人,通過在BVI等地注冊離岸公司,通過這家離岸公司在另外國家的投資,其交易在BVI公司與境外公司間進行,不與國內發生關聯交易。這些公司多為貿易公司。這些公司往往通過一個中間商與境內的工廠合資建立貿易公司,沒有設立機構直接操作,就不需要在中國交稅。
假外資型的特點是,中國企業或個人,通過在BVI等地注冊離岸公司,再回國投資,搖身一變為外商投資公司,享受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此類公司不勝枚舉,經濟較為發達的江浙一帶尤多。
以上三種類型中,基本都采用轉讓定價的方式將利潤轉移到BVI等免稅地。以第三種為例,可以通過高價進口原材料和低價售出產品的方式,將利潤轉到BVI公司,從而規避中國境內的高稅率。
除了極低的稅率之外,離岸公司另有操作簡便(幾百美元不出國門就能完成注冊);隱私條款(大多數規定股東資料保密)和便于資本運作(香港聯交所承認百慕大和開曼注冊的公司)等顯著性優勢,對于許多企業而言,在離岸金融中心注冊離岸公司,還有隔離經營風險、提高投資流動性、規避某些國家管制等功能。
據香港殷誠國際公司統計,全球有70多萬家離岸公司,其中50萬家在BVI,與中國企業有關的大概有20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