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增長方式上存在的四問題
柴海濤認為,從貿易數量與貿易金額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但從貿易結構、商品結構、貿易方式及貿易環境來看,中國距貿易強國還有很大的距離。因此必須從四個方面來轉變現行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方式。
一是,貿易結構失衡。相對于貨物貿易的跨越式發展,中國服務貿易發展仍處于相對滯后的局面,2004年逆差額達108億美元。
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在工業生產中,裝備制造業是資本技術要素密集產業,由于不具備這方面的比較優勢,中國產品不具有競爭力。因此在出口產品中,成套機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精密儀器、數控機床等產品所占比重還很小。而在我國出口貿易中居于主導地位的機電產品及高新技術產品,整體技術層次較低,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不大,持續發展的基礎較為薄弱。
三是外貿出口發展速度與效益增長不協調。出口增長質量不高已成為制約中國外貿進一步發展的主要桎梏,突出表現為自主品牌建設薄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少,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大量產品依靠貼牌代工的生產方式來支撐貿易規模的擴大和發展。
四是貿易發展環境趨緊。隨著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銷售數量及市場份額急劇擴大,中國遭遇的貿易摩擦也急劇增加。據世貿組織統計,1995年到2004年,中國共遭受 反傾銷 365起,是遭受 反傾銷 最多的國家。
外國對華貿易摩擦有三大問題
柴海濤表示,外國對華貿易摩擦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有三個方面:
一是 國際貿易 中的知識產權制度應公正地考慮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從目前來看,某些知識產權保護規則淪為西方國家掠奪發展中國家的新工兵,這一點在基因資源方面表現得特別突出。另外,在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時存在利益轉移問題。在國內各地區之間,這一問題可以部分地通過某種轉移支付機制解決,但在國際上并不存在這種機制。
二是某些國際規則不夠明晰,為貿易保護主義制造了上下其手的空間。柴海濤認為,在2005年美歐對華紡織品特保爭端中,中國與美歐就中國紡織品是否對美歐國內市場形成了市場擾亂、產業損害意見分歧很大,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世貿組織有關規則不夠明晰。
三是一些貿易大國存在 國際貿易 規則濫用的單邊行為。柴認為,在2005年美歐對華紡織品特保爭端中,美歐在不同程度上用單方面行為取代了世貿組織規則,根據世貿組織有關規則衡量,無論是在程序方面,還是在進口對國內產業損害或損害威脅的認定方面,美歐都存在違規現象,美國的做法違規之處尤其多。
應對貿易爭端的策略
盡管在許多方面中國的對外貿易受到了影響,但中國也可以有自己的應對策略。
在柴海濤看來,可以引導國民心態,不片面主張以牙還牙,那種動輒把一般貿易爭端推向兩敗俱傷的貿易戰是不明智的。在解決貿易爭端時,面臨雙邊與多邊、仲裁與調解之間的選擇取舍,要在權衡利弊的基礎上,根據爭端的具體特點作出合理選擇。在解決貿易摩擦時,需要在規范和效率之間尋求平衡。
另外,為了提高解決爭端的效率,應盡可能發揮包括調解在內的非官方商業爭端解決機制的作用,減少政府卷入的程度。同時,可以組織反貿易保護主義同盟軍,從而改變自身在進口國與保護主義團體之間的力量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