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十年磨一劍”。1995-2004年10年間,中國商品貿易總量增長了8739.4億美元(這一規模超出2004年英國的貿易總額),僅次于美國9898億美元的增長規模,遠高于德國6450億美元和法國3245億美元的增量。由1000億美元增長到1萬億美元,美國用了20年,德國用了26年,而中國僅用了16年!在外貿發展取得輝煌成績的同時,卻面臨著外貿依存度高漲、貿易條件惡化、貿易環境嚴峻等因素的困擾。這些影響因素將直接關系到外貿發展的中長期增長率。
外貿超常規增長能否持續
2004年,中國外貿依存度已高達70%,根據筆者測算,按照外貿年增長率按20%、GDP按8%計算,2008年,我國外貿依存度將達到107%,如果以10%的增長率(1980-2004年25年間,我國有10個年份外貿增長超過20%,17個年份超過10%)進行計算,2010年中國外貿依存度達到80%強。如此高的外貿依存度對于我國的外貿增長來說無疑會構成新的考驗。
一份資料表明,從1998年到2003年,中國出口與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14.2%,2000-2003年造成的負面收入效應在相當于當年GDP1-1.2%的損失。對全球113個國家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中國貿易條件出現了大幅惡化,凈貿易條件指數從1995年的100降低到78。
貿易摩擦問題日益嚴重。1995年至2004年底,WTO成員方 反傾銷 共立案2646起,其中涉及中國產品的調查411起,遠遠超過其他國家。2004年,16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 反傾銷 、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57起,涉案金額共12.6億美元,為全球之最,幾乎涉及所有我國具備出口競爭力的產品類別。除了發達國家一貫對我國實施 反傾銷 措施以外,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加入這一行列。印度對中國反傾銷立案達76例,是所有國家中,對其他國家提起反傾銷訴訟最多的國家。阿根廷對華反傾銷立案40例,土耳其為34例,兩國加在一起,超過美國57例和歐盟52例。
進口資本品來源地發生轉向。 國際貿易 地位的迅速提升,使得外貿的技術溢出效應問題凸現。國外大量的實證分析表明:任何貿易政策,如果使一個發展中國家機械設備的進口從高知識儲備轉向低知識儲備的國家,就會損害經濟增長。1995~2002年間,日本一直是中國資本品最大的進口來源國。1995年時所占比重為28.87%,2002年降低到22.68%。1995年時,歐盟12國占我國資本品進口的比例為29.06%,2002年降低到17.25%。在亞洲,1995年,東盟五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所占比重為3.47%,2002年上升到11.14%。韓國的表現較為突出,1995時僅占4.2%,2002年提高到8.85%,僅次于日本和美國,位列第3位。在美洲,美國的比重十分穩定,一直為12%左右,位列第2位。如果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