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業轉向內銷市場,真正能成功的不會超過1/3,大部分都會很不成功,留下一大堆債務,甚至翻車。早幾年,大約有60%以上的出口企業是專心做外貿的。但是,當 金融危機 爆發,外單急劇減少之后,才發現單一出口市場,企業的風險太大,于是,他們開始覬覦國內市場。
但是,國內市場并不好進,貿然闖進來并非是“求生”之路,反而兇險重重。我親眼目睹了兩家企業(一家珠三角的,一家山東的)在由外轉內的過程中,因轉彎太急而灰飛煙滅。
山東那家服裝企業曾經小有名氣,做外單一年做到2億元。實在抵不住內銷市場的誘惑,發宏愿要做國內市場,做自己的名牌產品。品牌是用真金白銀堆出來的,以服裝而言,你要做出名牌來,需要做廣告,需要開系列專賣店。山東那老板氣派很大,要在全國開100家專賣店和旗艦店。結果壯志未酬,資金鏈卻先斷裂了。
由于做內銷與做外銷的成本結構不同,我要對準備由外轉內的企業提出忠告:請慎重評估你大規模進入內銷市場的品牌開支與渠道費用。不管你是哪個行業的,這兩項將會是你最大、最不可控的開支。
由外轉內的轉型風險,還來自于外銷企業的人才結構。單純做出口的企業,組織結構可以非常簡單,技術部+生產部+財務部+ 報關員 ,就能高效率運轉起來了,你不需要市場調查、廣告、營銷、公關方面的人才。一旦你拓展內銷,你就會發現,企業的組織結構,馬上從簡單結構,變成了復雜結構。
如果沒有人才儲備,倉促大轉彎,那是很容易翻車的。事實上,國內外市場的游戲規則不同,是出口轉內銷的最主要風險所在。出口企業大部分是貼牌生產,做OEM加工,賺的就是加工費。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它一概不用操心。而且做出口業務最省心,不用擔心收不到錢。經典的OEM出口是這樣的:我拿一條樣板牛仔褲給你,5美元一條,訂5萬條,幾月幾號交貨,你接單,我就出具 信用證 給你。如果 信用證 是3個月期的,3個月后,這筆錢就進你的賬號。對出口企業來說,拿到匯豐、花旗之類銀行的 信用證 ,等于就是拿到了現金,為什么?你可以用信用證抵押貸款。
但是,做內銷就不同了。你的商品要進商場,首先需要工商、稅務、物價、技術監督局的背書,如果是大型連鎖店,大都是賒銷,銷完結賬,你進場還得交錢。等于說,廠商對所售商品負無限責任。相對來說,做外銷產品,成本是可控的,利潤是可以預期的。比如,利潤是3個點還是5個點,結賬時大體不會有太大誤差。而內銷的成本與利潤就很難控制,很難預期,比如,毛利是30%,純利有幾個點?會不會虧損?很難評估。
要在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市場間轉換,實現內外兼修,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轉型。大體上,一個外銷型企業想要成功轉內銷,需要做到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企業轉型。是從過去的生產型企業向經營型企業轉型。典型的OEM生產商,是不用接觸渠道,不用接觸消費者的,而做內銷要以市場為導向,去把握消費者的需求。還要記住,你銷售的不僅僅是產品,還包括你對消費者的服務承諾。
第二是循序漸進,避免急轉彎。寧波有個出口商就給自己定下這樣一個目標,第一年內銷占總銷售額的10%就是成績。因為拓展內銷的過程,同時也是新的企業組織形成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
第三是借助外腦來企業做診斷,開方子。外部專家的話不一定是金科玉律,但至少可以起到拓寬視野,起到腦力激蕩的作用。至少外部專家能告訴你,哪條路是走不通的,在你前邊已經有多少人走過,結果如何,哪條路值得去闖一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