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伊始,異常天氣在全球大肆“發威”。澳大利亞、巴西洪災,美國暴雪,阿根廷干旱,極端天氣一浪接一浪,在此背后,煤炭漲價、糧食危機,種種現象出現。
極端天氣的背后是什么原因?極端天氣是否會帶來全球市場的蝴蝶效應?
極端天氣下,全球眾生相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班德堡市區道路旁,一塊籃球協會的戶外廣告牌上寫著“圣誕快樂,并祝新年快樂!”的字樣,不過看到這句大標語的人,恐怕都快樂不起來。圣誕節前夕,澳大利亞東部暴雨滂沱,山洪咆哮。受災地區面積達到100萬平方公里,超過40個城鎮、200萬人口置身于一片水鄉澤國之中。
在昆士蘭州,洪水似“內陸海嘯”,奪走22人生命,造成16人失蹤,破壞民宅和商業建筑數千座,使布里斯班等數十個城鎮成為一座座水城或泥城;在新南威爾士州,洪水圍困北部多座城鎮,居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在維多利亞州,先是盛夏漫天飛雪,部分山區白雪皚皚。當人們為南半球難得的白色圣誕節喜出望外時,一場特大洪災突然降臨。洪水在帶走2人生命、圍困60多個城鎮、逼迫數千人撤離家園后,形成90公里長、30公里寬的“內陸海洋”。
而在美國,圣誕火雞的香味還沒有散去就迎來了50年來最駭人的一場暴風雪。從墨西哥灣沿岸的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到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以及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波及30個州,橫跨3000多公里,區域覆蓋美國本土一半,至少有13座人口密集的美國城市在這次暴風雪運動的路徑圖上。
氣象學家蒂姆·白利斯蒂預測說,全美國約有一億人的生活將受這場暴風雪影響,美國國家氣象局介紹,中部和東北部一些州積雪厚30厘米至60厘米,截至2月4日,12人死亡,上千個航班被迫取消。
南美洲更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1月11日以來,巴西里約山區連日暴雨,東南部洪水和泥石流持續多日,巴西里約州政府當地時間23日宣布,已有809人死亡,此外還有430人失蹤。雖然巴西每年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洪水與泥石流等災害,但這次里約州等地發生的泥石流災害,是巴西所遭遇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
而同樣是今年年初,在阿根廷中西部的胡寧市,大片枯黃的玉米地,又瘦又小的玉米棒,連續幾周的高溫加上干旱,讓當地農民苦不堪言。
中國也未能幸免,北方多個省市遭遇大旱,據農業部農情調度通報,截至2月13日,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甘肅8省冬小麥受旱面積達10543萬畝,其中嚴重受旱面積2072萬畝。
以干旱大省山東省為例,自去年9月23日以來,全省140多天基本無有效降水,平均降水只有13毫米,比常年偏少85%。全省有3476萬畝冬小麥受旱,其中重旱865萬畝,有55萬人、19萬頭大牲畜面臨飲水困難。
極端天氣背后是什么原因?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布和朝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全球變暖和極渦活動異常是兩個重要原因。
干旱和洪水是全球變暖的自然結果,因為越熱,就會導致干旱,而海洋變暖,釋放出更多水蒸氣,便會導致洪水。
當然,“全球變暖”的說法也早在2009年就遭到質疑,2009年的強寒流創造了北半球30年來最寒冷的冬天,而2010年席卷歐洲的暴風雪似乎帶來了“世紀極寒”。
而布和朝魯解釋說,全球變暖是指溫度上升這一趨勢,“比如以50年或100年計,整個溫度是呈上升趨勢的,但不排除中間某幾年有效的波動,這種波動相當于整個樂曲中的一個小插曲。”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也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極端事件增多、增強的大背景,近百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不僅表現在氣溫升高,也表現在氣溫變率加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
而對于爭議較多的拉尼娜現象,布和朝魯認為雖然其起關鍵作用,“但肯定有其他氣候因子配合才能導致澳大利亞和南美等地的極端天氣。”
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常伴有大風和多云天氣。
全球市場蝴蝶效應
極端天氣全球頻現,除直接財產損失外,國際商品價格也持續走高,尤其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和“山雨欲來”的糧食危機。
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國,全球煉焦煤貿易中,澳大利亞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二,昆士蘭州則是全球最大的海運煤炭出口基地,全州煤礦產量占澳大利亞全國3.34億噸年產量的25%。但根據昆士蘭資源委員會的估計,在昆士蘭州大約只有15%的煤礦沒有受到這次洪澇災害的影響。
今年首季度的煉焦煤基準價約為225美元/噸,為歷史第二高的水平,有經濟學家預期,優質煉焦煤價格在第二季度將升至250美元/噸。瑞銀執行董事,瑞銀投資研究亞太礦業研究部主管白仲儀也表示,瑞銀認為煤炭價格仍有上漲空間,今年預計有超過12%的增長率。
對于澳大利亞最主要煤炭進口國的中國有何影響?瑞銀認為,今年煤炭進口會有所放緩,因為目前國際煤價和中國國內煤價有一定價差。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受到災情影響的還有另一種重要鋼鐵原料——鐵礦石,今年價格已上漲44%,逼近歷史高位。這輪飆漲將進一步加大全球經濟的通脹壓力,因為鐵礦石價格會直接影響鋼鐵價格,最終影響到汽車、洗衣機等日常用品的成本。
與帶給煤炭業和鐵礦石的短期影響相比,極端天氣帶來的糧食問題將更為嚴峻。
1月和2月通常是澳大利亞小麥收割的季節,大量的雨水將造成小麥的減產,2010年,澳大利亞小麥產量是2250萬噸,其中1450萬噸用于出口,大約占全球市場小麥出口份額的11%。據預測,洪水將造成澳大利亞小麥減產一半。
阿根廷是世界第二大玉米出口國和第三大大豆出口國,但政府估計今年旱災后玉米的產量很可能下降20%到30%,大豆產量將減少到5000萬噸,比去年少300萬噸。
在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看來,天氣因素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產量減少、流通成本增加等方面,還容易成為市場炒作的題材,從而推高農產品價格。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農村宏觀經濟室副主任李國祥也告訴本報記者,在目前無規則的情況下,國際糧價遭遇炒作的風險很大,大資本、國際糧商、大基金都有可能加入到炒作的隊伍中,“農民舍不得賣糧,商人大量囤積居奇,即便糧食產量多,但市場供應少,糧價被炒得很高的可能性很大。”
極端天氣的背后是什么原因?極端天氣是否會帶來全球市場的蝴蝶效應?
極端天氣下,全球眾生相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班德堡市區道路旁,一塊籃球協會的戶外廣告牌上寫著“圣誕快樂,并祝新年快樂!”的字樣,不過看到這句大標語的人,恐怕都快樂不起來。圣誕節前夕,澳大利亞東部暴雨滂沱,山洪咆哮。受災地區面積達到100萬平方公里,超過40個城鎮、200萬人口置身于一片水鄉澤國之中。
在昆士蘭州,洪水似“內陸海嘯”,奪走22人生命,造成16人失蹤,破壞民宅和商業建筑數千座,使布里斯班等數十個城鎮成為一座座水城或泥城;在新南威爾士州,洪水圍困北部多座城鎮,居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在維多利亞州,先是盛夏漫天飛雪,部分山區白雪皚皚。當人們為南半球難得的白色圣誕節喜出望外時,一場特大洪災突然降臨。洪水在帶走2人生命、圍困60多個城鎮、逼迫數千人撤離家園后,形成90公里長、30公里寬的“內陸海洋”。
而在美國,圣誕火雞的香味還沒有散去就迎來了50年來最駭人的一場暴風雪。從墨西哥灣沿岸的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到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以及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波及30個州,橫跨3000多公里,區域覆蓋美國本土一半,至少有13座人口密集的美國城市在這次暴風雪運動的路徑圖上。
氣象學家蒂姆·白利斯蒂預測說,全美國約有一億人的生活將受這場暴風雪影響,美國國家氣象局介紹,中部和東北部一些州積雪厚30厘米至60厘米,截至2月4日,12人死亡,上千個航班被迫取消。
南美洲更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1月11日以來,巴西里約山區連日暴雨,東南部洪水和泥石流持續多日,巴西里約州政府當地時間23日宣布,已有809人死亡,此外還有430人失蹤。雖然巴西每年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洪水與泥石流等災害,但這次里約州等地發生的泥石流災害,是巴西所遭遇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
而同樣是今年年初,在阿根廷中西部的胡寧市,大片枯黃的玉米地,又瘦又小的玉米棒,連續幾周的高溫加上干旱,讓當地農民苦不堪言。
中國也未能幸免,北方多個省市遭遇大旱,據農業部農情調度通報,截至2月13日,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甘肅8省冬小麥受旱面積達10543萬畝,其中嚴重受旱面積2072萬畝。
以干旱大省山東省為例,自去年9月23日以來,全省140多天基本無有效降水,平均降水只有13毫米,比常年偏少85%。全省有3476萬畝冬小麥受旱,其中重旱865萬畝,有55萬人、19萬頭大牲畜面臨飲水困難。
極端天氣背后是什么原因?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布和朝魯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全球變暖和極渦活動異常是兩個重要原因。
干旱和洪水是全球變暖的自然結果,因為越熱,就會導致干旱,而海洋變暖,釋放出更多水蒸氣,便會導致洪水。
當然,“全球變暖”的說法也早在2009年就遭到質疑,2009年的強寒流創造了北半球30年來最寒冷的冬天,而2010年席卷歐洲的暴風雪似乎帶來了“世紀極寒”。
而布和朝魯解釋說,全球變暖是指溫度上升這一趨勢,“比如以50年或100年計,整個溫度是呈上升趨勢的,但不排除中間某幾年有效的波動,這種波動相當于整個樂曲中的一個小插曲。”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也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極端事件增多、增強的大背景,近百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不僅表現在氣溫升高,也表現在氣溫變率加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
而對于爭議較多的拉尼娜現象,布和朝魯認為雖然其起關鍵作用,“但肯定有其他氣候因子配合才能導致澳大利亞和南美等地的極端天氣。”
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常伴有大風和多云天氣。
全球市場蝴蝶效應
極端天氣全球頻現,除直接財產損失外,國際商品價格也持續走高,尤其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和“山雨欲來”的糧食危機。
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國,全球煉焦煤貿易中,澳大利亞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二,昆士蘭州則是全球最大的海運煤炭出口基地,全州煤礦產量占澳大利亞全國3.34億噸年產量的25%。但根據昆士蘭資源委員會的估計,在昆士蘭州大約只有15%的煤礦沒有受到這次洪澇災害的影響。
今年首季度的煉焦煤基準價約為225美元/噸,為歷史第二高的水平,有經濟學家預期,優質煉焦煤價格在第二季度將升至250美元/噸。瑞銀執行董事,瑞銀投資研究亞太礦業研究部主管白仲儀也表示,瑞銀認為煤炭價格仍有上漲空間,今年預計有超過12%的增長率。
對于澳大利亞最主要煤炭進口國的中國有何影響?瑞銀認為,今年煤炭進口會有所放緩,因為目前國際煤價和中國國內煤價有一定價差。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受到災情影響的還有另一種重要鋼鐵原料——鐵礦石,今年價格已上漲44%,逼近歷史高位。這輪飆漲將進一步加大全球經濟的通脹壓力,因為鐵礦石價格會直接影響鋼鐵價格,最終影響到汽車、洗衣機等日常用品的成本。
與帶給煤炭業和鐵礦石的短期影響相比,極端天氣帶來的糧食問題將更為嚴峻。
1月和2月通常是澳大利亞小麥收割的季節,大量的雨水將造成小麥的減產,2010年,澳大利亞小麥產量是2250萬噸,其中1450萬噸用于出口,大約占全球市場小麥出口份額的11%。據預測,洪水將造成澳大利亞小麥減產一半。
阿根廷是世界第二大玉米出口國和第三大大豆出口國,但政府估計今年旱災后玉米的產量很可能下降20%到30%,大豆產量將減少到5000萬噸,比去年少300萬噸。
在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看來,天氣因素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產量減少、流通成本增加等方面,還容易成為市場炒作的題材,從而推高農產品價格。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農村宏觀經濟室副主任李國祥也告訴本報記者,在目前無規則的情況下,國際糧價遭遇炒作的風險很大,大資本、國際糧商、大基金都有可能加入到炒作的隊伍中,“農民舍不得賣糧,商人大量囤積居奇,即便糧食產量多,但市場供應少,糧價被炒得很高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