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 消費 、出口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2008年暴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讓我國的出口受到很大的影響,而我國經濟能迅速扭轉增速下滑勢頭,主要得益于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包括政府主導的投資迅速擴大和諸多刺激消費政策的出臺。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并不順利,我國出口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政策刺激力度和效應在減弱。在這種情況下,內需增長動力能否從政策推動順利轉向市場驅動,國內消費能否給我們一個驚喜?這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本報專門策劃了一組報道“聚焦宏觀經濟與消費”,分上下兩部分,與讀者一起解析這一熱點。
當1-2月份消費數據剛公布的時候,很多聲音將其解讀為季節性的調整和回落。在經歷了新春和全國兩會后,對于“消費只是季節性回落”的反思越來越多出現。在消費之外,2月份的出口數據似乎也成了經濟的一個短板,與此同時對投資后勁不足的擔心都在增加。
在采訪中,專家對記者表示,從最近跟蹤的數據看,由于短期宏觀調控,經濟的復蘇變得更曲折和艱難。經濟增速二、三季度仍將保持較好的形勢,但在四季度可能出現回落和調整。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副部長楊建龍看來,對經濟持續增長持有疑慮的“原因在于政府對地產和汽車等領域的限制,特別是地產領域的調整。當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回落了,還找不到第三個支柱,使得經濟源頭上出現了問題。”
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也表示,經濟增速呈現回落跡象。從經濟增長的動力來看,“三駕馬車”增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通脹挫傷消費信心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2 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18 億元,同比增長15.8%,比2010 年12 月份回落3.3 個百分點,其中,2 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3769 億元,同比僅增長11.6%,增速下滑明顯。
1、2月份已經公布的消費增速并不理想。楊建龍說,大家看到消費增速不以為然,認為可能只是季節性的因素。但從我們的判斷看,這不是季節性的因素。
據介紹,中國居民平均支出中有45%是為了買車和開車,對汽車消費增速的判斷,基本上就決定了對整個居民消費的判斷。因此,楊建龍表示,2011年,預計汽車的產銷增速最高也不太可能突破10%,意味著新增160、170萬輛。這也讓消費增速從18%的水平直接回落到15%,“3個點的回落,使消費的增長對整個經濟的增長起了拉后腿的作用。”
同時,2011 年1 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僅為99.9%,甚至低于“非典”和2008 年金融危機時期。
另一方面,分析人士認為,較高的通脹預期也挫傷了消費信心。國泰君安的報告稱,物價上漲通常會推高消費名義增速。但由于目前蔬菜和非食品價格上漲更快,因此CPI持續高于RPI。通脹高企不但對消費名義增速推動不及預期,反而挫傷了消費者信心。
從歷史數據看,消費者信心持續大幅回落都伴隨著消費環比趨勢的下降。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券商不僅看低3月份的消費數據,甚至紛紛下調全年的預測。國泰君安的報告下調2011 年全年消費預測從19.8%至16.7%。
出口貢獻或為負
在對外貿易方面,2011 年1-2 月份,我國貿易逆差為-9.1 億美元,而2010 年同期則實現順差210億美元。
楊建龍預計,今年出口增速為20%,比去年回落10%,貿易順差在1400億左右,比去年回落了300億,意味著進出口今年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為負。
楊建龍分析,一方面,2010年,中國進出口的基數很高,想在去年的水平上繼續高增長很難;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目前5%的升值區間已經廣為接受,可以肯定的是,5%肯定不是上限,上限會更高。”楊建龍說,匯率對出口的影響,疊加上民工荒,歐美經濟復蘇帶給我們的貢獻變得無影無蹤。
從3月份數據看,胡月曉認為,我國的進出口規模雖然將有一定的回升,但由于占我國進口份額1/4-1/3左右的鐵礦石、原油等國際大宗交易商品價格仍然居高不下,3月份的進口額仍將出超出口額,導致我國逆差狀況持續。
胡月曉稱,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保持增長、進口均價延續高位,并且我國出口增速也在放緩。“這種情況說明,即使未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中國經濟高額順差的時期也已過去。”
華泰聯合的報告則認為,雖然三月份可能出口略大于進口出現順差,但是整個外貿形勢仍呈弱勢。從先行指標看,3 月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環比繼續回落。盡管海外經濟在復蘇,但調研顯示,用工、成本和匯率層面的壓力,對國內出口企業的負面影響逐步顯現。
投資反彈動力不足
在東吳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黃琳看來,“有些跡象表明投資的反彈或不可持續”。由于投資需求持續上升的動力不足,宏觀調控政策累積效應對投資的影響可能在二季度表現更為明顯。
黃琳對記者說,首先,1-2 月,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6435 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較固定資產投資低9.3 個百分點,受政策影響較大的國有企業正在收縮戰線;1-2 月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下滑23.6%。
此外,從過去十年的規律來看,中國經濟周期啟動遵循的規律是,貨幣撬動間接融資,間接融資帶動投資,投資撬動需求。黃琳認為,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貨幣緊縮的大背景沒有改變,1-2 月,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22.5%,增速為2009 年以來最低值。其中,與固定資產投資相關性最強的國內貸款資金同比僅增加14.5%,緊縮的貨幣政策無法支持投資的持續上升。
然而在楊建龍看來,“唯一值得期待的是投資。總體來說,投資比2010年有所回落,但能保持在22%-24%的水平。相對于消費和進出口,投資顯得從容了許多。”預計制造業投資和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將彌補地產投資回落。
另外,雖然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去年在34%的水平,今年可能回落到21%,但在種種緊縮和限制政策下,楊建龍認為,能達到這樣的速度已經難能可貴。并且保障性住房對投資的拉動也不可低估。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諸建芳也認為,今年西部地區的投資和“高保田”會成為投資亮點,從而使得整個投資不會下降得過快。
“根據2011年地方兩會規劃,多數西部省份投資高于全國平均。年初至今,發改委已審批項目200多個,主要集中在西藏、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和黑龍江6省市,投資西進獲得國家政策支持。”諸建芳說。
但綜合來看,在“十二五”開局之年,雖然投資沖動明顯,又有高鐵、水利、保障房投資熱點,但業界對投資增速的預期依然普遍維持在20%左右,認為其對經濟的貢獻也將表現平平。
地王不再成交下降
雖然全國房價仍穩中有漲,但地王不再,成交量銳減,房地產投資也顯露出低迷跡象。即使有1000萬套保障房支撐,但全年房地產投資回落,低預期增長的可能性卻越來越大,這很可能拉低我國內需消費乃至整個經濟的增長速度。記者了解到,這個問題已經引起部分地方省市的重視,但目前還沒出臺具體的應對措施。
樓市地市雙雙降溫
“2011年是房地產全面調控時代的開始,為此萬科最近對所有項目開工節奏進行調整、對所有品類供應進行調整。”萬科執行副總裁丁長峰說。
據他透露,萬科今年銷售額目標原本定的非常高,“王石曾經提出過一個要求,希望今年不要超過1400億,以前準備不止這個數字,但現在這個數字可能是最終結果。”丁長峰說。
事實上,不僅是萬科感覺到今年房地產市場變化。在限購限貸等一系列政策壓力之下,即使是一般購房者和中介機構工作人員也都可以感覺市場的明顯降溫。
記者根據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統計,3月中上旬北京期房住宅成交量為2881套、二手房住宅成交量為6999套,總成交量為10297套,相比2009年、2010年同期分別下調了40.6%、52.7%。這期間,已經連續五次“日光盤”的萬科長陽半島項目,銷售率下降至63%。
而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到2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814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8%,但同比增幅較去年同期下降24.4個百分點,說明了全國樓市的總體狀況。
不僅僅是商品住宅成交量大降,土地市場降溫非常顯著。3月份大型開發商也一改搶地備戰的傳統策略,開始刻意放緩拿地節奏。
據有關機構統計,雖然2月份全國土地市場新推出的土地同比增加了18.7%,但成交面積卻下滑了43%。其中住宅用地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但成交面積下跌超過50%,地價更是跌破了15個百分點。2月份全國土地成交建筑面積環比下降了54%。
同樣以北京為例,記者根據北京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數據粗略統計,今年1季度土地成交總額僅約149億元,其中經營性用地成交額僅約131億元。這較去年同期下降了7成左右。
房地產低增長引發陣痛
實際上,房地產調控從嚴所帶來的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大減、開發商投資下降等相關問題已經不能回避,而且已經引起部分地方省市的重視。
房地產投資占中國整體固定投資的1/4左右,若加上相關投資,如鋼鐵水泥等,整體占中國GDP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房地產的調整對整個經濟的影響確實不可小視。
“自2009年底至今,房地產歷經數輪調控但效果未達預期,短期內房地產調控力度不會松懈,后續相關問題需予以高度關注。”華東某省政府經濟分析機構在報告中稱。
據悉,該省前兩個月購置土地面積增速已經回落至2010年以來的最低,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也大幅回落近23個百分點,其省屬經濟分析機構擔憂這對建材、家電等上下游產業造成沖擊。但是,對于潛在的問題,目前相關省份還沒出臺具體應對措施。
當然,包括中金在內的分析師樂觀指出,“住宅投資增速的下滑可由部分基建新增投資彌補,今年固定資產與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基本持平。”并且,今年將新開工1000萬套保障房,未來三年將新建3600萬套保障房。
但是房地產業不景氣不僅對投資造成沖擊,對其他如家電等消費產業所帶來的潛在影響也需關注。
而且,“與以往的房地產調控不同,此次房地產調控將不再是試探性的調控,而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而來的根本變革,最終地方財政依賴土地、內需依賴房產的比例將逐漸下降。”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經濟必須承受轉型帶來的陣痛。
與前兩年車市熱情如火的情況相比,今年開年的頭兩個月,汽車產銷卻是寒意陣陣。
多位專家預測,今年汽車銷量增速很有可能降至個位數,作為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三分之一的汽車消費出現驟減,將對今年消費數據產生負面影響。
汽車消費增幅銳減
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月份,我國汽車銷量為126.70萬輛,環比下降33.09%、同比增長4.57%。其中乘用車銷量跌破百萬大關,創下2009年1月以來新低,車市實際消費需求萎縮預期開始顯現。
與之相對應,今年1-2月份,汽車消費額為2873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較去年12月份下滑了26.3個百分點,其中2月份汽車消費額為1203億元,同比增幅僅為4.2%。在眾多商品種類當中,汽車消費的下降尤為明顯。
汽車消費的驟減與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走勢高度吻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18億元,同比增長15.8%,比去年12月份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3769億元,同比僅增長11.6%,增速下滑十分明顯。
浙商證券分析師程艷華認為,汽車零售額增速快速下滑主要是由于去年底1.6升乘用車購置稅優惠、汽車下鄉補貼等利好政策正式退出,北京等部分城市實施治堵限購措施以及春節前集中購車等多種因素導致。
后市隱憂較多
盡管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熊傳林面對2月份汽車產銷數據時,仍然顯得十分樂觀,并且認為汽車的剛性需求仍然很大,但更多業內人士已經開始擔憂全年汽車增長了。
刺激政策退出和北京治堵示范效應的放大,是眾多業內人士對全年車市并不樂觀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刺激政策退出的影響已經開始在一些車型銷量上得到充分體現。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月交叉型乘用車銷售46.19萬輛,同比下降3.09%,成為同比下降的唯一一款乘用車車型。熊傳林對此表示,交叉型乘用車主要集中在農村市場銷售,而汽車下鄉、以舊換新和購置稅優惠政策的退出對農村汽車市場的沖擊很大,農村消費者對于價格很敏感,刺激消費政策退出后,今后幾個月交叉型乘用車市場可能會進一步下滑。
通過限牌來治堵的政策也正在向其他城市蔓延。早在北京之前,上海已經實施了牌照拍賣政策,而在北京治堵措施出臺后,廣州也緊接著出臺了治堵政策,準備擇機實施,此外,重慶、昆明等城市的治堵計劃也在醞釀中。
分析人士認為,一線城市向來都有市場帶動和示范作用,一線城市的銷售受阻,也必然會影響到其他城市的汽車消費。
而治堵政策對于車市的影響也十分明顯。以北京為例,僅限牌一項就使得北京車市銷量大降71%。數據顯示,2010年新車銷量達89.1萬輛,在實施新政之后,北京市今年新增車輛保有量最多為24萬輛,同比下降71%。
全年增速或低于10%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指出,1-2月的數據已經奠定全年低增長的結論,2011年的汽車銷量增速在高基數下必然低于10%。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認為,我國汽車工業在經歷了兩年的高速發展后,汽車產銷已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增長基數較高,因此我國今年的產銷量不會出現前兩年那樣的高速增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副部長楊建龍表示,2011年,預計汽車的產銷增速不太可能突破10%,從而意味著今年車市只有160、170萬的新增銷量。這將讓消費增速從18%的水平直接回落到15%。據介紹,中國居民平均支出中有45%是為了買車和開車,對汽車消費增速的判斷,基本上就決定了對整個居民消費的判斷。
銀河證券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如果汽車和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沒有任何放松,再考慮物價因素,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增長16%的目標有一定難度。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復蘇并不順利,我國出口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政策刺激力度和效應在減弱。在這種情況下,內需增長動力能否從政策推動順利轉向市場驅動,國內消費能否給我們一個驚喜?這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本報專門策劃了一組報道“聚焦宏觀經濟與消費”,分上下兩部分,與讀者一起解析這一熱點。
當1-2月份消費數據剛公布的時候,很多聲音將其解讀為季節性的調整和回落。在經歷了新春和全國兩會后,對于“消費只是季節性回落”的反思越來越多出現。在消費之外,2月份的出口數據似乎也成了經濟的一個短板,與此同時對投資后勁不足的擔心都在增加。
在采訪中,專家對記者表示,從最近跟蹤的數據看,由于短期宏觀調控,經濟的復蘇變得更曲折和艱難。經濟增速二、三季度仍將保持較好的形勢,但在四季度可能出現回落和調整。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副部長楊建龍看來,對經濟持續增長持有疑慮的“原因在于政府對地產和汽車等領域的限制,特別是地產領域的調整。當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回落了,還找不到第三個支柱,使得經濟源頭上出現了問題。”
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也表示,經濟增速呈現回落跡象。從經濟增長的動力來看,“三駕馬車”增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通脹挫傷消費信心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2 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18 億元,同比增長15.8%,比2010 年12 月份回落3.3 個百分點,其中,2 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3769 億元,同比僅增長11.6%,增速下滑明顯。
1、2月份已經公布的消費增速并不理想。楊建龍說,大家看到消費增速不以為然,認為可能只是季節性的因素。但從我們的判斷看,這不是季節性的因素。
據介紹,中國居民平均支出中有45%是為了買車和開車,對汽車消費增速的判斷,基本上就決定了對整個居民消費的判斷。因此,楊建龍表示,2011年,預計汽車的產銷增速最高也不太可能突破10%,意味著新增160、170萬輛。這也讓消費增速從18%的水平直接回落到15%,“3個點的回落,使消費的增長對整個經濟的增長起了拉后腿的作用。”
同時,2011 年1 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僅為99.9%,甚至低于“非典”和2008 年金融危機時期。
另一方面,分析人士認為,較高的通脹預期也挫傷了消費信心。國泰君安的報告稱,物價上漲通常會推高消費名義增速。但由于目前蔬菜和非食品價格上漲更快,因此CPI持續高于RPI。通脹高企不但對消費名義增速推動不及預期,反而挫傷了消費者信心。
從歷史數據看,消費者信心持續大幅回落都伴隨著消費環比趨勢的下降。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券商不僅看低3月份的消費數據,甚至紛紛下調全年的預測。國泰君安的報告下調2011 年全年消費預測從19.8%至16.7%。
出口貢獻或為負
在對外貿易方面,2011 年1-2 月份,我國貿易逆差為-9.1 億美元,而2010 年同期則實現順差210億美元。
楊建龍預計,今年出口增速為20%,比去年回落10%,貿易順差在1400億左右,比去年回落了300億,意味著進出口今年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為負。
楊建龍分析,一方面,2010年,中國進出口的基數很高,想在去年的水平上繼續高增長很難;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目前5%的升值區間已經廣為接受,可以肯定的是,5%肯定不是上限,上限會更高。”楊建龍說,匯率對出口的影響,疊加上民工荒,歐美經濟復蘇帶給我們的貢獻變得無影無蹤。
從3月份數據看,胡月曉認為,我國的進出口規模雖然將有一定的回升,但由于占我國進口份額1/4-1/3左右的鐵礦石、原油等國際大宗交易商品價格仍然居高不下,3月份的進口額仍將出超出口額,導致我國逆差狀況持續。
胡月曉稱,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保持增長、進口均價延續高位,并且我國出口增速也在放緩。“這種情況說明,即使未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中國經濟高額順差的時期也已過去。”
華泰聯合的報告則認為,雖然三月份可能出口略大于進口出現順差,但是整個外貿形勢仍呈弱勢。從先行指標看,3 月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環比繼續回落。盡管海外經濟在復蘇,但調研顯示,用工、成本和匯率層面的壓力,對國內出口企業的負面影響逐步顯現。
投資反彈動力不足
在東吳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黃琳看來,“有些跡象表明投資的反彈或不可持續”。由于投資需求持續上升的動力不足,宏觀調控政策累積效應對投資的影響可能在二季度表現更為明顯。
黃琳對記者說,首先,1-2 月,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6435 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較固定資產投資低9.3 個百分點,受政策影響較大的國有企業正在收縮戰線;1-2 月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下滑23.6%。
此外,從過去十年的規律來看,中國經濟周期啟動遵循的規律是,貨幣撬動間接融資,間接融資帶動投資,投資撬動需求。黃琳認為,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貨幣緊縮的大背景沒有改變,1-2 月,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22.5%,增速為2009 年以來最低值。其中,與固定資產投資相關性最強的國內貸款資金同比僅增加14.5%,緊縮的貨幣政策無法支持投資的持續上升。
然而在楊建龍看來,“唯一值得期待的是投資。總體來說,投資比2010年有所回落,但能保持在22%-24%的水平。相對于消費和進出口,投資顯得從容了許多。”預計制造業投資和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將彌補地產投資回落。
另外,雖然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去年在34%的水平,今年可能回落到21%,但在種種緊縮和限制政策下,楊建龍認為,能達到這樣的速度已經難能可貴。并且保障性住房對投資的拉動也不可低估。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諸建芳也認為,今年西部地區的投資和“高保田”會成為投資亮點,從而使得整個投資不會下降得過快。
“根據2011年地方兩會規劃,多數西部省份投資高于全國平均。年初至今,發改委已審批項目200多個,主要集中在西藏、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和黑龍江6省市,投資西進獲得國家政策支持。”諸建芳說。
但綜合來看,在“十二五”開局之年,雖然投資沖動明顯,又有高鐵、水利、保障房投資熱點,但業界對投資增速的預期依然普遍維持在20%左右,認為其對經濟的貢獻也將表現平平。
地王不再成交下降
雖然全國房價仍穩中有漲,但地王不再,成交量銳減,房地產投資也顯露出低迷跡象。即使有1000萬套保障房支撐,但全年房地產投資回落,低預期增長的可能性卻越來越大,這很可能拉低我國內需消費乃至整個經濟的增長速度。記者了解到,這個問題已經引起部分地方省市的重視,但目前還沒出臺具體的應對措施。
樓市地市雙雙降溫
“2011年是房地產全面調控時代的開始,為此萬科最近對所有項目開工節奏進行調整、對所有品類供應進行調整。”萬科執行副總裁丁長峰說。
據他透露,萬科今年銷售額目標原本定的非常高,“王石曾經提出過一個要求,希望今年不要超過1400億,以前準備不止這個數字,但現在這個數字可能是最終結果。”丁長峰說。
事實上,不僅是萬科感覺到今年房地產市場變化。在限購限貸等一系列政策壓力之下,即使是一般購房者和中介機構工作人員也都可以感覺市場的明顯降溫。
記者根據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統計,3月中上旬北京期房住宅成交量為2881套、二手房住宅成交量為6999套,總成交量為10297套,相比2009年、2010年同期分別下調了40.6%、52.7%。這期間,已經連續五次“日光盤”的萬科長陽半島項目,銷售率下降至63%。
而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到2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814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8%,但同比增幅較去年同期下降24.4個百分點,說明了全國樓市的總體狀況。
不僅僅是商品住宅成交量大降,土地市場降溫非常顯著。3月份大型開發商也一改搶地備戰的傳統策略,開始刻意放緩拿地節奏。
據有關機構統計,雖然2月份全國土地市場新推出的土地同比增加了18.7%,但成交面積卻下滑了43%。其中住宅用地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但成交面積下跌超過50%,地價更是跌破了15個百分點。2月份全國土地成交建筑面積環比下降了54%。
同樣以北京為例,記者根據北京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數據粗略統計,今年1季度土地成交總額僅約149億元,其中經營性用地成交額僅約131億元。這較去年同期下降了7成左右。
房地產低增長引發陣痛
實際上,房地產調控從嚴所帶來的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大減、開發商投資下降等相關問題已經不能回避,而且已經引起部分地方省市的重視。
房地產投資占中國整體固定投資的1/4左右,若加上相關投資,如鋼鐵水泥等,整體占中國GDP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房地產的調整對整個經濟的影響確實不可小視。
“自2009年底至今,房地產歷經數輪調控但效果未達預期,短期內房地產調控力度不會松懈,后續相關問題需予以高度關注。”華東某省政府經濟分析機構在報告中稱。
據悉,該省前兩個月購置土地面積增速已經回落至2010年以來的最低,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也大幅回落近23個百分點,其省屬經濟分析機構擔憂這對建材、家電等上下游產業造成沖擊。但是,對于潛在的問題,目前相關省份還沒出臺具體應對措施。
當然,包括中金在內的分析師樂觀指出,“住宅投資增速的下滑可由部分基建新增投資彌補,今年固定資產與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基本持平。”并且,今年將新開工1000萬套保障房,未來三年將新建3600萬套保障房。
但是房地產業不景氣不僅對投資造成沖擊,對其他如家電等消費產業所帶來的潛在影響也需關注。
而且,“與以往的房地產調控不同,此次房地產調控將不再是試探性的調控,而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而來的根本變革,最終地方財政依賴土地、內需依賴房產的比例將逐漸下降。”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經濟必須承受轉型帶來的陣痛。
與前兩年車市熱情如火的情況相比,今年開年的頭兩個月,汽車產銷卻是寒意陣陣。
多位專家預測,今年汽車銷量增速很有可能降至個位數,作為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三分之一的汽車消費出現驟減,將對今年消費數據產生負面影響。
汽車消費增幅銳減
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月份,我國汽車銷量為126.70萬輛,環比下降33.09%、同比增長4.57%。其中乘用車銷量跌破百萬大關,創下2009年1月以來新低,車市實際消費需求萎縮預期開始顯現。
與之相對應,今年1-2月份,汽車消費額為2873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較去年12月份下滑了26.3個百分點,其中2月份汽車消費額為1203億元,同比增幅僅為4.2%。在眾多商品種類當中,汽車消費的下降尤為明顯。
汽車消費的驟減與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走勢高度吻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18億元,同比增長15.8%,比去年12月份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3769億元,同比僅增長11.6%,增速下滑十分明顯。
浙商證券分析師程艷華認為,汽車零售額增速快速下滑主要是由于去年底1.6升乘用車購置稅優惠、汽車下鄉補貼等利好政策正式退出,北京等部分城市實施治堵限購措施以及春節前集中購車等多種因素導致。
后市隱憂較多
盡管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熊傳林面對2月份汽車產銷數據時,仍然顯得十分樂觀,并且認為汽車的剛性需求仍然很大,但更多業內人士已經開始擔憂全年汽車增長了。
刺激政策退出和北京治堵示范效應的放大,是眾多業內人士對全年車市并不樂觀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刺激政策退出的影響已經開始在一些車型銷量上得到充分體現。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月交叉型乘用車銷售46.19萬輛,同比下降3.09%,成為同比下降的唯一一款乘用車車型。熊傳林對此表示,交叉型乘用車主要集中在農村市場銷售,而汽車下鄉、以舊換新和購置稅優惠政策的退出對農村汽車市場的沖擊很大,農村消費者對于價格很敏感,刺激消費政策退出后,今后幾個月交叉型乘用車市場可能會進一步下滑。
通過限牌來治堵的政策也正在向其他城市蔓延。早在北京之前,上海已經實施了牌照拍賣政策,而在北京治堵措施出臺后,廣州也緊接著出臺了治堵政策,準備擇機實施,此外,重慶、昆明等城市的治堵計劃也在醞釀中。
分析人士認為,一線城市向來都有市場帶動和示范作用,一線城市的銷售受阻,也必然會影響到其他城市的汽車消費。
而治堵政策對于車市的影響也十分明顯。以北京為例,僅限牌一項就使得北京車市銷量大降71%。數據顯示,2010年新車銷量達89.1萬輛,在實施新政之后,北京市今年新增車輛保有量最多為24萬輛,同比下降71%。
全年增速或低于10%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指出,1-2月的數據已經奠定全年低增長的結論,2011年的汽車銷量增速在高基數下必然低于10%。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認為,我國汽車工業在經歷了兩年的高速發展后,汽車產銷已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增長基數較高,因此我國今年的產銷量不會出現前兩年那樣的高速增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副部長楊建龍表示,2011年,預計汽車的產銷增速不太可能突破10%,從而意味著今年車市只有160、170萬的新增銷量。這將讓消費增速從18%的水平直接回落到15%。據介紹,中國居民平均支出中有45%是為了買車和開車,對汽車消費增速的判斷,基本上就決定了對整個居民消費的判斷。
銀河證券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如果汽車和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沒有任何放松,再考慮物價因素,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增長16%的目標有一定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