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數據是如何從政府部門獲得,是否已經被泄露到市場,具體的情況還不得而知。此前《經濟參考報》消息稱,這次被查出泄密的人員職位不高,多是處級干部,但都是位于能提早接觸到數據的核心部門。
在前期數據獲取方面,是數據制作的官員“監守自盜”,還是負責傳遞數據的官員“無心一瞥”?后期數據泄露時,是通過直接的權錢交易,還是通過掮客間接獲得;是通過酒桌飯局“不意說出”,還是通過官員參與論壇等活動“獨家披露”?這些隱秘情況都需要等待相關部門在此次查出后進一步牽出數據泄密的細節。
熟悉保密審查程序的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數據泄密等事件的調查重在評估是否造成對外泄密,泄密是否造成并在什么程度上造成了不良影響和相關損失,針對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如何處分未細致規定
每年都有CPI數據提前泄露的傳聞,已成了影響我國經濟安全和政府公信力的隱患。
據記者了解,包括CPI、工業、投資、消費、進出口等經濟數據在未披露之前基本都屬于涉密數據,有的屬于機密級,有的屬于秘密級。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下稱《保密法》)的規定,機密級國家秘密是重要的國家秘密,泄露會使國家安全和利益遭受嚴重的損害;秘密級國家秘密是一般的國家秘密,泄露會使國家安全和利益遭受損害。
同時,《保密法》也規定,機關、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發生重大泄密案件的,由有關機關、單位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不適用處分的人員,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督促其主管部門予以處理。
但如何進行處分,《保密法》中沒有更為細致的規定。
為防止數據被泄露,縮短數據傳遞鏈條是各國宏觀經濟數據部門采取的一個有效措施。
德國和英國近年來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已降低數據泄密的可能性。比如,英國國家統計局在2008年就將其向部分官員通告數據的時間窗口從40.5小時調整到24小時。
為減少數據被泄露的可能性,中國的有關部門已經采取了多項措施。接近國家統計局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統計局已經將CPI數據生產和發布的時間差從72小時縮短到48小時,并正在考慮和論證進一步縮短數據生產和發布的時間間隔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