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0月,國際橡膠聯盟(IRCo)即發表聲明稱,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及柬埔寨的橡膠貿易協會同意“敦促旗下會員單位以不低于當前水準的價位銷售天然橡膠”。
IRCo選擇在這個時點發表穩價聲明,筆者認為,一方面原因在于今年以來,天然橡膠價格持續大幅下跌,導致作為原料供應國的東南亞國家難以承受價格繼續下跌。以最大生產國——泰國為例,在2011年時,每公斤橡膠的國際交易價格維持在120泰銖,而現在國際膠價已下滑至每公斤42泰銖,使得泰國約600萬膠農向政府不斷施加穩價壓力。另一方面,選擇在這個時點發表聲明,原因則在于從天然橡膠季節性生產規律來看,第三、四季度是東南亞地區的生產旺季,兩季度產量占全年產量的55%以上,若政府此時若不出面表態,隨著新膠大批量上市,膠價難逃進一步急速下跌的命運。
就短期效果而言,泰國原料市場價格確實得到一定支撐:合艾市場USS上個月曾一度跌破46泰銖/公斤,目前已回升至47泰銖附近。從期貨市場上來看,新加坡SICOM市場上不論是RSS3合約還是TSR20合約進入10月后都已觸底回升;滬膠主力1501合約也由節前的12220元/噸爬升至12650元/噸。
但目前而言,各國政府也僅處于表態狀態而無具體行動。筆者認為,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的價格聯盟曾以失敗告終,最后的結局是聯盟的參與方表面上支持限制產量同時限制出口來保價,但實質上均抓緊時機增加出口。因而再次達成實質合作關系的可能性非常小,挺價聲明最終也只能落得“雷聲大,雨點小”的結局。
而從最大天然橡膠需求國——中國來看,下游重卡行業進入季節性銷量旺季。但根據第一商用車網信息,重卡行業9月份預計銷車5.3萬輛左右,盡管環比今年8月的4.8萬輛上升10%,但同比下降17%,大幅低于市場預期。1~9月重卡市場累計銷售各類車輛約58萬輛,比去年同期56.7萬輛只微幅增長了2.4%,相比1~8月4.9%的累計增幅,重卡市場的增長幅度繼續逐月縮窄。
從供需基本面來看,仍處于熊市結構中。不過,需要提醒投資者防范的上漲風險除了東南亞國家是否會出臺實質性的穩價政策外,還需關注復合膠國標制定中對含膠率標準的確定。今年8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復合橡膠通用技術規范》國家標準。該《規范》中最為引人關注的內容是對復合橡膠中生橡膠含量的規定,這也是此次制定國標中爭議最大的問題。《規范》中規定,生橡膠含量不應大于88%(質量分數),這與中國橡膠工業協會2006年制定的《復合橡膠自律規范》規定的天然橡膠含量95%~99.5%相差甚遠。由于目前通行的復合膠含膠量高,又享受零關稅政策,使得下游輪胎企業對進口人民幣復合膠需求量大。若《規范》中的含膠量最終得到確定,下游企業只有兩種選擇:修改輪胎配方或改為使用天然橡膠。前者短期內實現的可能性極??;而目前由于天然膠與復合膠價差收斂,甚至貼水復合膠,因而若復合膠新國標通過,對天然橡膠價格存在較大支撐作用。
(以上評論僅為撰稿人經驗及觀點 不代表本站立場)